執行中國大洋礦產資源調查研究DY105-16A航次任務的我國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遠征太平洋115天,滿載豐碩的調查成果,于11月28日順利返回,停靠廣州港。
據悉,此次遠洋考察充分利用了深海淺鉆、電視抓斗、海底攝像連續觀測等“十五”期間我國自主發展的高新技術調查手段,對國際海底區域內6個海山進行了資源環境調查,獲取了大量的富鈷結殼樣品、基巖巖石、多管沉積物、淺鉆結殼、基巖巖芯等深海地質樣品,以及海底攝像圖像記錄、單道地震記錄、重力記錄、多波束全覆蓋水深測量記錄等科研資料。由于對重點調查區域綜合運用了高技術手段,使航次調查效率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甚至更新了對調查區域資源賦存狀態、地質環境變化的認識,為完成國家“十五”期間在國際海底區域的工作計劃奠定了基礎。
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大洋海底資源的勘查,20世紀80年代,我國遠洋調查船就在太平洋海底發現了錳結核富集區,并獲取了錳結核樣品。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為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的權益,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自1991年以來,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的組織下,我國先后組織了16次遠洋考察,在太平洋國際海底圈定了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礦區,并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定了合同,爭得了一塊屬于我國的金屬結核礦區,成為我國在太平洋中一塊寶貴的資源。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也由此成為我國遠洋考察與開發研究的主力軍。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以后,世界各國對專屬經濟區以外深海大洋的競爭日趨劇烈。據介紹,美國正在討論擬將海洋投入增加一倍;日本建造了比美國大三四倍的大洋鉆探船,欲在海上稱雄;韓國也提出“海洋開發的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目標,走向國際競爭。面對當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調整其海洋戰略的新形勢,隨著經濟和科學的發展,我國也明確提出了“走向深海大洋”的目標。我國在太平洋的資源調查、南北極的科學探索和南海深海鉆探的成果等,標志著我國深海大洋的調查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根據國際海底資源競爭的形勢,近年來,我國積極實施多種資源戰略,遠洋考察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十五”期間,在遠洋考察中,我國依靠高技術手段,開展了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資源的調查和環境評價,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僅帶動了我國深海科學技術領域的飛速發展,形成了深海技術、生物基因、采礦技術、礦物加工基地,培養了一大批深海科學與技術人才,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在國際海底資源開發規則制定中的政治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有力地維護了我國在國際海底的權益。
執行此次航行任務的“大洋一號”船,于2002年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安裝了動力定位系統、全回轉船艏側推系統、光纜絞車、鎧裝電纜絞車、EM120多波束測深系統等大型設備。配合國家863高技術發展計劃,該船還裝備使用了一批我國自主開發的高新技術設備裝備,成為我國具有國際水平、具備進行世界大洋資源環境調查能力的遠洋調查船。
28日下午,來自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化學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9位專家對此航次調查進行了現場報告的驗收。
據悉,“大洋一號”船在廣州港進行補給后,將于12月初起航,執行新的調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