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球面積約70%的海洋里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除了豐富的錳礦石外,還含有銅、鎳、鈷、鈦和鉬等多種金屬。
據測算,太平洋的錳藏量為2000億噸,鎳藏量為90億噸,銅儲量為50億噸,鈷儲量為30億噸,分別相當于陸地礦藏量的57倍、83倍、9倍和359倍。
然而,目前海底礦藏資源的勘探和開采技術還不夠成熟,
要投入實用更面臨許多課題。除了成本比陸地高以外,還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
我國在海底勘探中使用的主要高新技術儀器設備有哪些?是哪個國家研制的?
一是,多波束測深系統,從美國引進。可高效、精確地測量海底地形,通過其后處理系統,同步進行地形圖繪制。
二是,深海拖曳觀測系統,從美國引進。船上有拖曳系統,水下有拖體,拖體內裝有攝影機、照相機、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聲吶、測深測高聲吶等,可進行大面積觀測勘探。
三是,6000米水下多金屬結核觀測系統,是我國研制的,所載觀察設備與深海拖曳觀測系統類似,只是作業方式不同,該系統不需要電纜,自帶電池作動力,自動下潛,按照編好的程序和船上控制指令,進行作業和上浮。
四是,海底照片的微機判讀處理、地質解釋技術和多頻探測數據處理系統,均是我國研制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有關專家認為,開采海底礦藏成為一個產業,將在2010年至2030年。
國家海洋局和地質礦產部等部門派船和科技人員,先后在太平洋赤道水域、中太平洋海盆和東太平洋海盆進行了數十個航次的調查研究,調查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測站數千個,取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和樣品,圈出了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30多萬平方公里的遠景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