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 陰
近幾天,受臺風影響,海況并不好。仍記得剛進入南中國海和印度洋時,滾滾的涌浪使“大洋一號”船前后顛簸、左右搖晃的經歷。經過一個多月的歷練,大家早已適應了海上的生活。
到了第一航段的尾聲,還剩下幾項作業任務。今天,首席科學家蘇新決定要在1月7日進行長周期地震儀作業。首席助理周建平告訴記者,長周期地震儀用來記錄海底地震和其他構造運動的震動波信號,主要用于研究洋中脊下的巖漿構造和巖漿活動,進而分析熱液形成的構造機理,為熱液區的調查與礦區的分布提供基礎數據。
為了獲取坐底后地震儀的位置,需要使用氣槍震源對其進行精確定位。整個震源系統包括氣槍、槍控、空氣壓縮機、浮球及連接纜等。但是,今天下午絞車間在試用空氣壓縮機時發現有漏氣現象。實驗部主任張建華非常著急,和實驗部人員商量如何修理。
來到絞車間,機器的轟鳴聲已經完全掩蓋了我的聲音,刺鼻的燃油味嗆得嗓子非常難受,電纜旁寫著“高壓危險,請繞道行走”的字樣……這個位于機艙第5層的車間工作條件艱苦,此時張建華和王通珠正在對空氣壓縮機進行排查檢修。
張建華負責的實驗部目前有6個人,主要負責操作及維護保養絞車、物品登記、危化品管理、上船物品綁扎加固、設備打氣加油等工作。實驗部目前有6個人,按照張建華的說法,“事多、人手少,而且遇到的多是突發狀況。”
“大洋一號”船已經為我國大洋科考服役多年,設備不免有老化現象。剛到印度洋海盆區域時,重力柱作業就遇到了大A型架油管爆裂的情況。“當時重力柱剛下放到海底2000多米,如果修不好,設備就有可能無法回收。”張建華說,“每次遇到突發狀況時,實驗部就得馬上搶修。”
很多大洋科考設備需要依托纜線下放到海底,這就需要實驗部人員操作絞車下放設備。作業時,看似簡單的絞車操作其實暗藏玄機。谷志珉告訴記者,“大洋一號”的纜共有7套,包括地質纜、同軸纜、鎧裝光電復合纜、磁力纜等。在絞車間,各種纜線讓人眼花繚亂。絞車間3個絞車共用一個牽引絞車,不同作業還需要人工換纜。“比如,同軸纜啟動時是2號、5號閥門,如果不小心啟動了2號、6號就會導致纜線滾筒轉動,纜線纏在一起甚至斷裂。”張建華說,“如果船上的纜線出現問題,很多作業就不能進行。”
因為人手少,對于實驗部的隊員來說,也就沒有白班晚班之說了,常常是一有問題就全員出動。在“大洋一號”船上,如果看到皮膚黝黑油光的人,十有八九就是實驗部的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