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國大洋第30航次第三航段在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進行第一次電視抓斗作業,科考人員通過電視抓斗采集到類型豐富的巖石和熱液固結碳酸鹽樣品。其中,采集物中包括一些形似牙齒的樣品。
據科考隊地質組組長呂士輝介紹,這些樣品為覆結碳酸鹽結殼,最大厚度為10公分~20公分。結殼表面有固結,說明那里現在或曾經出現溫度異常。隨后,科考隊又進行了兩次抓斗調查作業,每次抓斗作業時間約3小時。3次采集的樣品均來自合同區水深1700多米處,位置相差幾公里。其中,第二次抓取的樣品多為沉積物;第三次抓取到了兩類完整樣品,共5塊,大小在15公分左右。經初步分析,一類是蝕變較嚴重的堆晶體橄欖巖,另一類上半部分是堆晶體橄欖巖、下半部分為輝長巖。
據大洋第30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此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擴張洋中脊上采集到的巖石樣品對于研究大洋巖石圈巖漿的演化、巖石類型的組成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初步判斷,該區塊具有與地形相匹配的拆離斷層特征。這些樣品將有助于研究斷層與熱液活動成因的關系,以及該區域的區域構造特征。(李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