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記者 李響 通訊員 于彥江)當地時間7月2日上午,“海洋六號”按計劃停靠關島補給。在太平洋上漂泊了35個日日夜夜后,人們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資源調查航次任務,順利完成。
由于航次任務設計得十分飽滿,在不到17天的作業時間里,在水深近6000米海域,要獲取30個深海沉積物柱狀樣品,完成3個站位CTD(溫鹽深測量儀)測量和1408公里測線作業,出航前就不止一個人說:“任務太重,不可能按時完成,要么推遲靠港,要么后面補做。”
他們說的沒錯,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按時完成的任務,只要有一個環節卡殼,“海洋六號”就沒法按時到達關島。現在,任務不僅在最后時刻順利完成,還多次打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大洋調查航次歷史上的樣品長度紀錄,可以用圓滿來形容。
船上的人說:“這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天時:天氣基本上沒對作業造成影響
太平洋里,果然太平。
35天時間里,沒見有一次大風浪。以至于記者沒事的時候經常扒著舷窗往外看,眼巴巴盼著海上哪怕泛起大一點的波浪。船上的人感慨:“你太幸運了。這么好的海況,四年未見!”
確實,從5月28日離開廣海局碼頭以來,一路上風平浪靜,“海洋六號”全程是以15節的全速航行。到達西太平洋工區,海況竟然更好,海面像德芙巧克力廣告里的絲綢一般順滑,連看白頭浪都成了奢望。
“這樣的海況,四年來僅是第三次遇到。連續幾天都這樣平靜,確實是第一次看到。”首席科學家何高文可是老大洋,他這么說,看來這海況還真是難得。
大家抓住機會,在西太平洋第一工區里,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五個站位的重力活塞取樣,趕往中太平洋工區。以至于給了記者一個錯覺,取樣工作太簡單了,如此下去,還可以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經過三天航渡,“海洋六號”順利到達中太平洋工區。這里的海況雖不如前一工區那么好,但2米浪也就持續了幾天,其他時間都是1米~1.5米的浪,唯一不好的就是涌浪比較大,流速快一些(一節多)。
如果說海況對作業有影響的話,也只是影響到了測線作業。“頂流作業淺剖數據效果不好,只能放慢船速。地質取樣作業基本上沒有受到海況影響。”何高文介紹。
記得后甲板作業組的嚴俊嵩曾對記者講起他們之前的經歷,風浪大的時候,幾米高的大浪像野獸般一下子沖到甲板上,人必須得系上安全繩,設備根本不敢往回收,船只能在原地打轉。
男人來大洋,是來經受風浪的。一直沒見過大風大浪,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但對扛著科考重任的“海洋六號”來講,溫柔的天氣幫著完成任務,比什么都重要。
從中太平洋工區到關島走航的6天,海況還是一樣的好,航渡都不受任何影響。“本航次的天氣基本上沒有對作業造成影響,很難得。”何高文感慨。
地利:充分發揮現場科學決策作用,使“地利”因素為我所用
到中太平洋工區,一路下來,前面22個地質取樣站位全部高奏凱歌,成功率居然達到了100%。
這要有天氣的配合,也少不了“地利”的支援。“站位底質大部分符合重力活塞取樣的作業條件。雖然有三五個站位底質有硬的燧石夾層,或者表層有結核,也損壞了四個刀口,但還是幸運地取到了四米左右的合格樣品。”何高文表示。
記者印象最深的,是6月12日,“海洋六號”第一次進行超大型重力活塞取樣。盡管準備充分,但由于底質問題,導致刀口嚴重損壞,15米長的取樣器也打了個將近70度的彎兒。幸運的是,沉積物樣品還是乖乖地隨取樣器上來,盡管只有4米多。
正當人們認為幸運將持續時,過了一座海山后,情況突變。
6月20日凌晨,科考人員進行第23個站位取樣作業,投放過程如前面一樣順利。但在回收時,不但出現了重錘纜和主鋼纜緊緊纏繞的異常情況,而且12米的取樣管被生生別彎,僅取到85厘米長的沙樣,這說明事先選取的站位是大面積的沙層底質。
突如其來的情況,打亂了科考人員的作業節奏,應變也及時進行。
根據現有取樣設備的技術特點,為了確保成功率,同時達到資源評價目的,在接下來的每個站位作業前,首席科學家和助理們都會守候在淺剖屏幕前,對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再確定合適的取樣點,并結合動力定位進行作業。
一天下午,記者在何高文的房間里喝茶聊天。電話突然想起,何高文馬上帶記者跑到儀器室,那里有淺剖儀器掃描海底的數據。首席助理耿雪樵、于彥江、姚會強和作業組的人員已悉數到場。
原來,掃描結果顯示,這一站位的海底底質較硬,如果強行取樣,很可能導致23站位的后果。經過近一個小時的研究,大家決定繼續航行,穿過這一海區后尋找新的站位,保證成功率。
“充分發揮現場科學決策作用,使‘地利’因素為我所用,最終保證了取樣的成功率。”何高文說。
人和:“這個航次,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各部門間的團結協作。”
記得何高文在一次臨時黨委碰頭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個航次,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各部門間的團結協作。”
沒錯,有天時和地利的幫助,人的因素才是最關鍵的。
在剛出航的第一次臨時黨委會上,何高文就把本航次的工作任務進行了詳細計算,滿打滿算不出任何意外,大概最多只有兩天的機動時間,大家聽后都備感壓力。面對如此重的工作量,大家只能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節省時間。
在作業過程中的每次臨時黨委會上,于彥江都會報告作業進度,估算剩余的作業時間。每到收放取樣器的時候,何高文和三位助理就會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后甲板,邊看收放過程,邊思考有沒有進一步改進的辦法。耿雪樵更是跟蹤每個站位的取樣器安裝準備工作以及收放過程,不斷提醒大家,仔細做好每一步,保證不能因設備原因導致失誤的情況出現。
邊觀察邊揣摩,不斷吸取教訓,耿雪樵帶領大家逐步改進作業方法,利用新增卷揚機,與“蘑菇頭”巧妙配合進行投放,并采用氣動工具拆卸螺栓,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業方法,既快速又安全。經過計算,與以前的作業方式相比,這套方法一個站位至少能節省半個小時,30個站位下來就是15個小時,能夠多做2個站位。
效率的提高,更少不了甲板部和輪機部的配合。
出航不久的一天,船長藍明華找到負責作業安排的首席助理于彥江,建議下一工區第一條測線任務完成后,換個站位開始作業,可比原方案省下100多海里的路程。調查部最后在GM軟件里進行多種方案演練,最終確定藍船長建議的方案最優,足可省下330公里路程。
本航次所有水下作業都使用萬米絞車。從去年開始,絞車狀態一直不穩定,小毛病不斷,大家擔心會影響到生產。調查部各作業組都安排有專人巡查,詳細觀察絞車狀態。一有異常,老軌耿志愛就會帶著輪機部的兄弟們就趕到現場,解決問題。記得第一次作業時,絞車就出現了漏油的情況,輪機部的人馬上到場,幾分鐘就解決了問題。
調查部與駕駛臺的配合,更是無縫連接。
通常,作業組利用做測線的時間,在到達站位前就已經將取樣設備準備就緒。駕駛臺通知可以作業,取樣器馬上就會入水。取樣器剛一收上甲板,就通知駕駛臺“備車”,看到樣品合格,就通知駕駛臺“動車”做測線,邊做測線邊處理樣品和取樣器準備工作。這樣一來,每次都可以省下“備車”的十幾分鐘時間。
另外,當涌浪較大船舶搖晃厲害的時候,駕駛臺就用低速頂流的方式來確保船舶穩定。中后期,為了確保取樣成功率,還采用了動力定位系統來輔助作業。
現在回頭看,35天時間猶如白駒過隙。但真實經歷了,才體會到了太多艱辛和不易。在“海洋六號”這座孤島上,62名船員是一家人,同舟共濟。再沒幾天,記者就要離船返京,“海洋六號”的兄弟姐妹們還得繼續堅持。祝愿他們下個航次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