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大洋一號”船從海南三亞起航,前往西南印度洋我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執行中國大洋第34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飛等前往碼頭為科考隊員送行。
據悉,大洋34航次計劃時間219天,航程約2萬海里,分為5個航段,預計2015年6月22日返回青島。本航次主要任務是履行中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對多金屬硫化物進行合同區勘探,兼顧環境基線和生物多樣。
據航次首席科學家陶春輝介紹,本航次是我國開始履行“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規劃第一個五年任務(2012年~2016年)的第二個航次,最主要特點是將從過去的找礦帶勘探轉變為正式的區域勘探,在1萬平方公里的合同區域尋找海底熱液異常區域,進一步嘗試電磁法遙測等地球物理方法,對熱液異常區進行綜合探測工作。航次將使用綜合異常拖曳探測拖體并結合地質取樣進行多金屬硫化物礦化異常調查;使用自主研發的中深孔巖心取樣鉆機開展硫化物巖心取樣;使用自主研發的拖曳式資源綜合探測系統開展礦體特征調查;使用電視抓斗、箱式或重力柱進行化探取樣。
陶春輝告訴記者,多金屬硫化合同區共分成100個區塊。通過本航次工作,計劃開展15個~20個區塊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化異常區調查工作,同時獲取國際海底管理局要求的環境基線資料及獲取生物基因樣品。
此前,國家海洋局辦公室于11月13日組織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等部門,對正在三亞備航的“大洋一號”船進行了全面的安全檢查。經過詳細檢查后,檢查組認為,相關單位組織有序、密切配合,順利完成了備航任務。為確保航次任務開展,參航單位建立了大洋科考安全責任制,將科考船危化品安全管理規定落實到人,各類法定證書、技術證書、航海圖書資料齊備有效。消防、醫療、救生等預案完備。人員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具備執行中國大洋第34航次科考任務的出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