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日~3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圓滿完成第89次和90次下潛科考任務。其中,第89次下潛是“蛟龍”號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國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執行熱液區下潛科考任務,也是我國第二批潛航員學員首次實艇下潛。
1月2日7時30分,“蛟龍”號布放入水。本次“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2835米,水中時間10小時5分鐘。
本次下潛是首次利用“蛟龍”號在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對海底活動熱液噴口開展探測活動,成功實現了對350℃以上高溫熱液噴口的溫度測量,完成了自容式高溫溫度計布放,獲取了高溫熱液流體樣品2×150毫升。本次下潛還對該熱液區的低溫熱液噴口進行了溫度測量,布放了定殖架和微生物生長儀,獲取了高精度海底噴口定位數據和硫化物樣品3塊共1.8千克、玄武巖1塊2.3千克、螺15個、茗荷1個、水樣8升。本次下潛發現,該熱液區煙囪分布密度大,活煙囪與死煙囪相間出現,熱液噴口流體噴出量大、熱液流體濃度高,對研究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的海底熱液系統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下潛,齊海濱作為我國第二批潛航員學員,首次以副駕駛身份實艇下潛培訓,標志我國職業化載人潛水器駕駛與作業隊伍培養進入新階段。
表面產出大量生物的死煙囪
1月3日,“蛟龍”號繼續在西南印度洋龍旂熱液區進行下潛作業。最大下潛深度2819米,水中時間10小時21分鐘。
高溫熱液流體噴口硫化物煙囪體取樣
本次下潛,“蛟龍”號共對3個噴口進行了觀測和取樣,其中在一處低溫熱液點進行了溫度測量(所測溫度145℃)并布放標志物,取得了帶有貽貝、茗荷等生物的完整低溫煙囪體和熱液保壓樣品(熱液PH值4.8),布放了高溫帽,對其他兩個噴口區域進行觀測并布放標志物。本次下潛共取得螺32個、貽貝37個、多毛類5只以上、茗荷若干,取得熱液硫化物1塊4.7千克、玄武巖2塊共39千克、保壓熱液流體樣品1管、水樣8升。陳云賽作為第二批潛航員學員開展了實艇操作培訓。本次下潛對進一步研究低溫熱液中生物的生存與生長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取得的構造帶巖石樣品對研究該熱液區的形成與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