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天的航行,東四時區8日晚9點(北京時間9日凌晨1點)大洋一號到達大洋34航次科考第二航段預定工作區。“大洋一號”時速降至1—1.5海里,26天的海上科考拉開序幕。
在大家的精心準備和通力協作下,8日晚10點,攜帶著照相機、攝像機、濁度、溫度、鹽度等監測儀器的綜合熱液異常拖體被下放到海水中。“這個航段,我們的綜合熱液異常測線工作要做9個區塊,共900平方公里。拖體將在距離海底3—5米的高度由船拖著慢速前進,因為在洋中脊(海底山脈)周圍,地形條件比較復雜,水深最淺1600米,最深4000米,做工程化、全覆蓋的測線難度很大。預計這項工作要做7至10天。”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懷明副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據介紹,這種拖體測線工作就像是拿著塊布擦桌子,先從左到右一條直線擦到頭,再向上挪動一點,從右往左再擦一條直線,直到把整張桌子擦完。熱液異常探測就是靠深海拖體這樣細致的設備在海底尋找異常。海底的熱液噴口又被稱為“黑煙囪”,熱液從“黑煙囪”噴出在周圍堆積,形成富含礦產的硫化物,這就是科研工作者要找的“寶藏”。
據了解,第二航段的任務還包括3天的聲學拖體作業、3至5天電視抓斗作業及4至5天電法、磁法作業。
從8日晚9點起,“大洋一號”船載的地球物理監測設備都開始工作,包括監測地形的多波束、監測重力的重力儀及監測海流的ADCP設備等。為利用好難得的海上工作時間,從到達作業區起,船上所有調查人員都輪換值班、24小時工作。科技日報記者也被安排在地球物理組每天負責5個小時的班報填寫。
前兩天因為頂著西南向的涌浪行駛,很多人身體不適,餐廳吃飯人數驟減近一半。但一到工作區,調查隊員們不知道從哪里一下子都冒了出來。甲板上、實驗室里到處是做準備工作的身影。“我們的設備是測量海水濁度和溫度的,要綁在拖體的纜繩上,如果拖體經過熱液噴口,濁度和溫度就會上升。”晚上9點正在實驗室里準備設備的北京大學碩士生宮建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上船幾天來這位90后的小姑娘一直克服著暈船的不適。(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