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3月13日電 記者鮑曉倩報道:東四時區時間3月12日18時,兩個明黃色的魚形拖體先后出海,順利回收至“大洋一號”后甲板,持續4天的時間域瞬變電磁法作業順利完成。
3月9日至13日,“大洋一號”在已探明存在熱液活動的“斷橋熱液區”完成4條測線,共計69公里?!?條測線均探測到異常數據,并了解到異常區域的深度和面積,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分析中?!贝笱?4航次第三航段作業組長、北京先驅高技術開發公司工程師袁曉磊介紹,時間域瞬變電磁法是探測海底金屬礦快速、有效、便捷的方法,時間域瞬變電磁探測系統探測深度為120米,由兩個前后相距40米的拖體構成,前一拖體為儀器拖體,包含控制艙和通訊艙,加載了能確定拖體精確位置的超短基線系統;后一為拖體為線圈拖體,向海底發射并接收電磁波,通過返回電磁波的形態可了解海底深部的異常情況。
據了解,此次在“大洋一號”使用的瞬變電磁探測系統是我國于2007年自主研發的深海探測設備,在大洋22航次、26航次、30航次都有過成功試用,該系統一般用于在已經確認存在礦化異常的區域進行探測,以了解海底表面下硫化物的淺部分布。(經濟日報 鮑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