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8日,“海洋六號”地質室人頭攢動,略顯焦急的首席科學家助理盛堰反復在電腦前進行調試。原來,2個小時前下放的海底攝像設備出現了故障,負責接收攝像信號的顯示器就像5000多米的海底一樣黑漆漆一片。
目前,攝像拖體已到達工作深度,高度計顯示距離海底不到6米。系統停止工作意味著設備處于失控狀態,為免設備觸碰海底發生損壞,盛堰當即指揮絞車操作人員開始回收設備。
“這套海底攝像設備在5月11日的作業中,剛完成了138公里的調查測線,刷新了單次作業最長作業時間和最遠作業距離兩項紀錄,設備也經歷了一次考驗。”據盛堰介紹,海洋調查設備出現故障的原因多種多樣,設備疲勞是最常見的故障原因之一,需要將設備回收上來詳細檢查。
3個小時后,海底攝像水下拖體回收至“海洋六號”后甲板,盛堰和調查部的隊員們早已準備好檢測儀器嚴陣以待。“先從光纖信號傳輸線路排查,循序漸進找出故障原因。”盛堰說。經檢測,光纖的衰減值為-19.5dB,在許用范圍內,于是初步排除光纖問題,故障的焦點集中到了設備的電源系統。
據“海洋六號”調查部部門長胡波介紹,排除電源系統故障有其固定的思路和方法,一般來說,不是短路就是斷路,而短路最終也會導致斷路。“所以要從起點開始,逐步斷路檢測確定故障位置。”胡波對記者說。
檢測的故障點指向光電分離接線盒,進一步檢測發現,高低壓轉換接頭線路異常。拆檢的工作就交給了下班后主動請纓留下來幫忙的“博士后技工”劉碧榮。他三下五除二拆開高低壓轉換接頭,經過仔細檢查發現其絕緣橡木塞在深水的強大壓力下出現了老化,內部的四芯供電銅線發生斷裂,從而造成電源斷路,供電異常。
“這種設備老化引起的故障不經過深水檢驗,是很難發現的。”盛堰對記者說。確定了故障原因,更換備件等工作按部就班開展起來。經過兩個半小時的檢修,海底攝像設備電路供應恢復正常,期盼已久的“設備連接正常”提示信息終于出現,攝像機也傳來清晰可見的視頻信號,系統又恢復到了可用的工作狀態。
據盛堰介紹,海上調查具有高風險性,只要設備在水下,就有受損的風險。此次設備故障的排除僅耗時兩個半小時,已經將對調查工作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經過幾年來的大洋科考歷練,“海洋六號”的調查人員已經具備了快速排查設備故障的能力,為保障海上調查工作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特派記者 劉照 通訊員 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