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進行下潛前的準備工作。 記者 李昕攝
“人員各就各位!”“潛水器布放完畢!”“請求下潛!”“同意下潛!”……11月18日~19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試驗性應用航次港池全方位、全流程操作演練,在位于青島鰲山衛的國家深海基地進行。
舉行航前港池演練,對蛟龍號而言還是首次。據現場總指揮鄔長斌介紹,國家海洋局領導、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工作領導小組對安全工作高度重視,本次全流程演練的目的之一,就是進一步驗證蛟龍號及其水面支持系統的技術狀態,完善從甲板到水面的布放和水面回收至甲板的操作規程,排除可能潛在的技術隱患。
本次演練是深海基地建成后迎來的首次近海親水演練。據悉,規劃中的深海基地港池是一個水下運載器進行親水試驗的綜合海洋試驗場,未來將具備氣象信息收集、聲學通信定位設備、海洋環境觀測監測設備功能測試等功能。本次演練在保證完成潛次任務和安全的基礎上開展港池環境基礎數據調查,為更合理地使用和保護港池提供基礎數據。
參與此次下潛的潛航員既有傅文韜等這樣多次執行下潛任務的“老手”,又有潛航學員趙晟婭等這樣的“新兵”。鄔長斌說,本次演練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結合演練完成參航人員的崗位培訓工作,通過實戰鍛煉磨合隊伍,使相關崗位人員熟悉作業流程,提高操作技能。
在為期兩天的演練中,蛟龍號共下潛3次。其中,18日下潛1次,19日下潛2次,作業時長分別約為90分鐘、180分鐘和150分鐘。3次下潛作業項目包括蛟龍號狀態驗證及設備性能調試、潛航員學員培訓、底質特征觀測與記錄、沉積物等底質取樣、采集地層水等。
“本次港池演練完全按照修訂后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執行。從下潛情況來看,整個作業過程連貫通暢,本體及聲學控制系統整體狀態良好,水面支持系統性能穩定,各崗位人員配合緊密,順利完成各項工作。”鄔長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