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5日下午1時,中國科考船“大洋一號”抵達位于馬達加斯加島東南的西南印度洋作業區,開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
多金屬硫化物是海底熱液活動的重要產物,其中富含銅、鋅、鉛、金與銀、鈷、錳等金屬元素。隨著陸地金屬礦床的日益枯竭,海底熱液硫化物礦床有重要的后備與補充礦床的潛力,日益受到廣泛關注。
2011年,中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在15年合同期內,中國享有西南印度洋脊1萬平方公里海域的專屬勘探權。
“大洋39航次計劃從地質、地球物理、環境等多專業角度,綜合了解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硫化物資源分布,以及環境和生物特征”,首席科學家李懷明對中新社記者說。
據介紹,第一航段將進行中深孔巖心取樣鉆機、作業深度為4000米的熱液硫化物瞬變電磁綜合探測系統、作業深度為6000米的集成光電在線探測系統、深海電視抓斗,以及錨系回收等作業項目。
大洋39航次于2015年12月12日從中國青島港起航。本航次將主要開展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及生物、環境等方面的調查。航次計劃時間210天,航程約2萬海里,預計2016年7月8日返回青島。(中新社記者 董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