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蒼茫的大海上,“向陽紅10”船一葉扁舟航行在馬達加斯加以南數百海里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qū)海面,65名科考隊員夜以繼日地進行大洋40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務。作為調研隊員的一分子,記者也參與了一些簡單、基礎的調研任務:監(jiān)控多波束測深、淺地層剖面、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及重力儀的運行狀態(tài)并填寫班報。
班報記錄工作細致且繁重,每隔半小時便要詳細地將GMT時間(格林尼治時間)、經緯度、船速、航向、多波束、羅經、重力等各項內容詳細標注,精確到小數點后5位。然而記者每天的值班工作相對而言是相當輕松的,其他調研隊員的工作更加任重而道遠,4500米級AUV(無人無纜水下自主機器人,即我國自主研發(fā)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TVG(電視抓斗)、CTD(溫度鹽度儀)、光學拖體等調研設備均需要數次下放入水,除了布放、回收水下設備之外,隊員還需要采樣、分裝、整理……每晚十點到凌晨三點的值班時間,記者幾乎都可以聽到對講機中不停地發(fā)出科考隊員工作溝通的內容。
“駕駛臺,駕駛臺,后甲板呼叫。”
“駕駛臺,駕駛臺,請保持頂風頂流狀態(tài)。”
“駕駛臺,駕駛臺,請問目前航速多少?距離目的地海域還有多遠?”……
昨天夜里,科考隊員進行了TVG第12、13次作業(yè)任務,記者打點(記錄水下設備入水、見底、取樣、出水的時間、經緯度等數據的工作)之余,隨著科考隊員走到后甲板,記錄了TVG回收、取樣的全過程。
樣品管理員廖時理邊整理剛取上來的沉積物樣品,邊告訴記者,TVG在這片海域抓取上來的樣品以玄武巖、沉積物及多金屬硫化物為主,這些樣品被抓取上來之后,會在現場對樣品進行分類、描述和拍照,除少量的樣品可以在現場進行簡單的成分和礦物組成研究、部分樣品提供給航次報告撰寫使用之外,其余樣品會按照一定數量被分裝到提前準備好的樣品周轉箱中,交由大洋樣品館保存;此外,船上的微生物研究學家邵宗澤會用無菌袋將一部分樣品冷凍起來,以便日后提取研究。“船上的工作條件有限,一般我們在船上的工作是以取樣、保存為主”,廖時理面對記者的發(fā)問,靦腆地笑道,“畢竟陸地上的實驗環(huán)境更好”。
截至記者成稿,廖時理還在帶領調研隊員進行第13次TVG的取樣工作。一直伴隨他們的,是浮在“向10”船不遠處的海鳥,與天上的明月。(中國網記者 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