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紀錄片,可以展示“大洋一號”船的作業過程,那么出鏡率最高的人非裝備助理任峰莫屬。
“任峰做的工作,是大洋科考順利進行的保障。”首席科學家李懷明談起任峰贊不絕口,工作上的事情,任峰是絕對的靠譜。
“作為裝備助理壓力很大。”任峰坦言。來自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技術保障中心的他,要負責船上的設備的維護與檢修。在大洋科考期間,設備的正常運行,是作業的前提。
大洋39航次第二航段從啟航以來,海況一直差強人意,海風呼嘯的印度洋,將船拍打地左右晃動。到達作業區,由于海況原因,計劃開展電視抓斗作業,這是大洋39航次的首次作業。
但在測試抓斗的時候,發現連接抓斗的光纜出現了斷絲的情況,光纜除了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之外,還要承擔2.4噸的抓斗的重量。安全起見,作業計劃暫時擱置,要等連接設備的部分維修過后再開展。
由于作業暫不進行,作業組的隊員們都放松了下來。而任峰的工作卻已經開始,當天下午,任峰和宋帥、孟祥恩,就在后大艙開始重做光纜。光纜的重做需要將幾十根纜絲一一用砂紙打磨平滑,然后注膠粘合。打磨纜絲的過程需要十足的耐心,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就這樣重復了一個多小時,直到纜絲上面沒有任何雜質。
甲板上,風雨交加,呼嘯著的印度洋海風,作用著海浪拍打著船左右晃動,讓人難以在后大艙穩穩站立,后大艙的地面原本就比較滑,進水后更是不留神就會滑倒,隨著船的左右晃動,地上的東西也開始“活動”起來。任峰坐在小板凳上,將連接光纜的接線盒拆開,檢查、維修。接線盒的大小不足一個ipad,里面線路錯綜復雜,幾根黃色和黑色的線盤踞在小小的盒子里面。
雨越下越大,海浪直接拍打上了后甲板,海水流進了后大艙,坐在近門口的任峰的褲子和鞋子與海水來了一個親密接觸。任峰卻面不改色,依舊安靜地在接線盒里“穿針引線”,絲毫不受風浪的影響。入夜的后大艙,艙外海浪的拍打聲、海風的呼嘯聲、雨水的簌簌聲伴著昏黃的燈光吵吵鬧鬧,而艙內被工作燈照得恍如白日,除了簡單的“幫我拿下螺絲”之類的話語,就只有艙內剛進的海水隨著船的晃動而左右搖擺的嘩啦聲。
幾次進水后,任峰不得不將后大艙的門關上。他細心地將布在門下鋪了薄薄一層,剛好將門的縫隙牢牢塞住,艙內的水順著排水口緩緩流出。
“任峰其實是個挺心細的人。”李懷明說,“當你看他這么個五大三粗的漢子跟發絲般細的光纖較真的時候,不得不佩服。”這項工作在平坦的陸地上都不容易,更不用提在搖晃的船上。
任峰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給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太辛苦了,忙起來飯都顧不得吃。”同船的北海分局預報中心預報員高山感慨道。“一旦忙起來,這都是正常的。”據任峰回憶,大洋34航次在春節當天進行了鉆機作業,當別的隊員們都在餐廳里歡聚一堂慶佳節的時候,他卻因為要檢修設備,不到7點就離開了餐席,一忙就是一個晚上。
選擇一份工作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生活。從2008年與大洋結緣之后,任峰每年都有3個月的時間是要在海上度過的。船上作業期間是晝夜不休的,作業期間調查隊員分為4個組,分開時間段休息和作業。作為第一作業組跟班助理的他,早上8點就要上班,一直忙到下午2點,遇到自己負責的設備,例如攝像拖體的作業時間時,他也要在場,更不用提當連接設備的光纜、承重頭等需要檢修的時候,更是要加班加點去完成。有時候忙起來連續幾天都只能休息不到4個小時。“其實我是一個挺愛睡覺的人。”任峰對此早習已為常,“但是當你還有工作要做的時候,壓力和責任就催著你,干完了才能好好休息。”
大洋39航次的第二航段馬上要結束了,任峰歸心似箭。“這次回去正好能趕上給閨女過生日。”說起這個,他情不自禁地開心起來。4歲的女兒是任峰的掌中寶。“以前脾氣比較急躁,有了她之后,慢慢就好了。”提起女兒,總能有說不完的規劃、講不盡的趣事。
家是出行在外人心里不變的牽掛,每次出海的安全返航也是家人最大的心愿。對于家人,雖然不善表達的他很少提及愛和依賴,但是陪伴是他最浪漫的告白。照顧家庭、陪伴父母、奮斗事業,這樣安定的小幸福于他而言已是滿足。
“做事情不難,但難得的是做好一件事情。”聊到人生規劃,任峰說道,“大洋保障不僅僅只是船上做的這些工作,還有調查方法、裝備更新等。對我而言,這輩子能把大洋裝備保障這一件事情做好就足夠了。”
(陳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