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前夕,全國人大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下稱《深海法》),這不但對我國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全球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一、我們要深刻認識深海開發的歷史背景
地球本是人類共同家園,海洋是人類共同財富。遠古時代,人們自由利用陸地和海洋。后來,一些國王、君主或皇帝宣稱占有地球上的部分陸地,但是,海洋一直是公共的和自由的領域。古羅馬法的《優士丁尼法典》宣布海洋是“大家公有之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利用。我國古代一直敬畏海洋,視海洋為神秘所在,鄭和下西洋更是友誼與和平之旅,雖然所獲實利甚少,但樹立了中華文明的光輝形象,享譽至今。
現代化以來,由于獲得了空前的科技和軍事能力,各民族-國家瓜分了地球上大部分陸地,開始宣稱近海為領海,引發相互爭奪和殘殺。于是,自古以來公共而自由的海洋,面臨全面覆亡的危險。上個世紀歷經艱辛形成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就是人類為捍衛海洋獨立自由法律地位的基本成果,《公約》莊嚴宣布:“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區域及其底土以及該區域的資源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其勘探與開發應為全人類的利益而進行?!?/p>
我國歷代領導人對海洋問題的看法是尊重歷史事實、順應時代潮流和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我國政府積極參與制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和平與發展才是時代主題,對于海洋問題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近年來,習近平同志在國際場合反復倡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近日,我國政府發言人清楚表示,頒布《深海法》,是為了更好地履行國際義務。
二、我們要準確把握深海開發的基本原則
但是,我們很多人至今對國際關系的理解十分偏頗,認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由各自的利益和力量主導的,矛盾沖突是國際關系的根本,交往合作是暫時的和權宜的;反映在海洋問題上,認為建設海洋強國就是強硬處理國際問題。然而,必須警惕,這種國際關系觀可能導致全球格局失衡,損害作為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國際海底資源,可能導致國際關系緊張,損害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和根本利益。因此,一些學者從地緣政治制約性、綜合國力的支撐能力、與霸權國沖突的風險等角度考慮,提醒我們應避免陷入“海權的誤區”。從根本上說,中國要和平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強國,恰恰應心懷全球而不只是關注自己的利益,應該走在推進國際合作、匡扶國際正義、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前列,應該做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鋒。
當然,在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深海資源豐富,人類利用深海資源也是歷史趨勢。我國是國際海底管理局理事會的主要成員,也是第一個在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擁有三種資源四個礦區的國家,在“區域”資源的勘探和研究開發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可以想見,我國在“區域”的活動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反過來說,我們應該感覺到越來越大的壓力,應該主動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為此,我們應該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包括“區域”管理與開發在內的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的規律,應該率先、模范遵守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并以積極的態度盡力推動修改完善這些法律規則,應該落實海底管理局的政策,充分照顧相關國家的利益和需要,承當科學知識分享、國際合作和環境保護的義務。
三、我們要重視研究深海開發的重大難題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海洋環境保護提出了很高的強制標準,并賦予海底管理局有權制定國際規則、規章和程序,以防止、減少和控制“區域”內活動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保護和養護“區域”的自然資源,并防止損害海洋環境的植物和動物。時至今日,環境保護已不僅僅是自然科學技術或工程問題,更是倫理道德問題、政治問題、法律問題、國際關系問題,已上升到“政治正確性”或“環境正確性”的高度。然而,我國深海綠色開發技術水平還是較低,參與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的經驗不夠,可以預見,我國深海開發勢必遭受環境保護的瓶頸制約,所以,近日頒布的這部法律也把海洋環境保護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為此,我們應該加快研發和引進,把我國綠色勘探開發技術體系總體提升到世界尖端水平,我國海洋主管部門和從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和資源調查活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該維護我國負責人大國形象,充分熟悉、嚴格遵守環保規則和標準,認真配合海底管理局和國際其他各方,積極推進環境外交、開展國際環境合作,重視研究世界環保趨勢,參與促進環保規章的進一步合理完善。
當然,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新興市場大國,這些年來的發展成就,全球有目共睹,這也為中國準確定位在國際社會中的角色造成困擾,也給中國履行環保義務帶來更大壓力。我們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但對落實過程中的困難應有充分準備。我們是世界大國,就應該具備泱泱大國的心襟氣度,就應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相信通過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在保護和開發全人類共同財產、維護和促進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球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新的貢獻。(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