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上海4月12日電(記者劉詩瑤)12日,在歷經長達158天冰雪交加的考驗后,中國第三十二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中國第三十二次南極考察隊于2015年11月7日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雪龍船從上海起航后,經停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到達中國南極中山站后,逆時針環南極大陸航行,經威德爾海南大洋考察測區—長城站—智利蓬塔—美國麥克默多站—澳大利亞凱西站后,再次返回中山站,圓滿完成預定考察任務后,經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回國,歷時158天,總航程約3萬海里,共完成45項科學考察項目和30項后勤保障與建設項目,使我國在全球南極科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航空方面,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于2015年11月22日抵達南極中山站附近冰蓋機場,完成首航試飛,標志著我國邁入南極考察航空時代。內陸考察方面,昆侖站隊和格羅夫山隊依托11輛大型雪地車和40余輛雪橇組成的內陸冰蓋車隊,于2015年12月15日分別到達昆侖站和格羅夫山地區,昆侖站主體建筑正式入住使用,全部設備穩定運行;中山站和長城站持續能力建設成效顯著,我國南極考察綜合支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雪龍船采用逆時針航線再次環南極航行,創造出我國船舶到達地球最南緯度紀錄;南大洋調查迎來歷次考察中受冰影響最小、專業配合度最高,作業范圍最大、測線最長、內容最系統、樣品和數據質量較高的一次作業,一批重要進展成為開展南大洋綜合環境監測業務化工作和科學前沿研究的關鍵;南極科學活動更加聚焦國家需求,科學研究進一步占領國際南極科學前沿;極地考察技術裝備自主研發和應用示范快速發展,國產裝備競相亮相南極,極端環境支撐保障技術創新快速發展。
目前,第三十二次南極考察隊中的33名越冬隊員仍然堅守在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在隨后一年的時間里,他們將開展氣象、生態、極光等項目的科學觀測研究。
又電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12日,“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起航,赴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開展中國大洋37航次科學考察。
本航次分兩個航段開展大洋資源與深淵科學調查研究及常規調查作業,執行時間為2016年4月12日至7月12日,海上時間共計92天。
本航次計劃在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開展下潛作業,利用蛟龍號精確定位取樣、近底觀察與視像的技術優勢,以獲取合同區重點區塊高精度、高清晰數據資料,為未來合同區重點勘探區塊的選擇提供依據,為下一步詳細勘探奠定基礎。同時,本航次依托蛟龍號大深度作業優勢,將在全球深淵的代表性區域——雅浦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展開科學考察工作,以期獲得海斗深淵探測的第一手資料。
本航次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走向業務化運行、打造蛟龍號開放共享應用平臺的開創性航次。與以往蛟龍號航次相比,今年的航次具有任務來源多樣、大深度潛次多的特點。據悉,蛟龍號計劃進行14次5500米以上潛次,10個6000米以上潛次,這將是蛟龍號自7000米級海試以來,首次計劃開展連續大深度下潛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