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盧晨)“向陽紅09”船船時4月24日9時(北京時間4月24日7時),正在執行2016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任務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北太平洋潛水器功能復核試驗區進行工程試驗下潛,15時32分,蛟龍號圓滿完成下潛任務,被回收至甲板。本次下潛為本航次蛟龍號首次成功下潛到海底,也是蛟龍號自投入使用以來的第102次下潛。經核實,潛水器各項系統指標正常。獲悉下潛成功后,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書賢轉達了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宏的祝賀,希望考察隊繼續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完成好本航次任務。
當天下潛蛟龍號共搭載3人,分別為潛航員唐嘉陵、潛航員學員趙晟婭和潛航員學員齊海濱。當地時間上午9時,航次現場指揮部發布人員就位命令;9時34分,蛟龍號開始下潛;11時24分,蛟龍號下潛到預定深度2304米,并開始海底作業;13時20分,蛟龍號拋載上浮;15時32分,蛟龍號被回收至甲板;15時35分,潛水器搭載人員出艙。此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2304米,下潛時間共6小時9分鐘,其中海底作業時間1小時56分鐘。
航次現場指揮部總指揮鄔長斌表示,此次下潛對蛟龍號各系統狀態進行了技術確認,為后續潛次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本潛次首次搭載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自主研發的小型海底鉆機進行海底底質鉆探取樣,成功獲取4.5厘米巖芯樣品1段;采集巨型底棲生物樣品4個,其中海參和海綿動物各1個、海葵2個、近底層水樣8升、結核4枚;獲得近兩小時的海底高清視頻。同時,本潛次還開展了第二批潛航員學員海上實艇下潛培訓。潛次的成果為西北太平洋海山區底棲生物多樣性、聯通性研究提供了高質量的樣品和資料。通過蛟龍號高精度定位特點,小型海底鉆機成功取得指定位置巖芯樣品,對富鈷結殼成礦對比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據潛航員唐嘉陵介紹,此次下潛是蛟龍號自交付深海中心后的首次成功下潛。在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技術責任單位指導下,經深海中心一年多的維護維修,蛟龍號排水系統、重心調節系統、液壓系統、水下定位系統等設備都已恢復正常。通過此次下潛的檢驗,大家對之后的潛次都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