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潛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成群結隊的海參,而且所有的海參頭都朝向一個方向,就像列隊一般?!眲倓傠S蛟龍號完成下潛任務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玉光激動地告訴記者。
5月16日,正在執行2016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任務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雅浦海溝西側溝壁開展了本航段的第10次下潛(總第110潛次)。本次下潛最大深度5496米,下潛人員為潛航員傅文韜、潛航員學員趙晟婭和科學家王玉光。
“向陽紅09”船船時7時04分(北京時間6時04分),全體人員就位;7時19分,蛟龍號布放入水;17時26分,蛟龍號回收至甲板;水中時間10小時7分鐘,海底作業時間2小時41分鐘。
本次下潛蛟龍號進行了約3公里的近底航行觀察,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照片資料;獲取微生物保壓樣品約200毫升,近底水樣8升;獲取了近底多參數環境數據;開展了潛航員學員海上實艇主駕駛培訓。
本次下潛在雅浦海溝斜坡上發現高密度的海參分布帶,同時發現海底有疑似碳酸鹽分布。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介紹,在生物數量上,這一發現體現了海溝的“漏斗效應”,漏斗地形使得沉積物數量較多,所以生物量也相應比較大。
由于機械手故障,本次下潛未取得大型生物樣品。對此,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表示,本次故障的原因是在排查上一次機械手故障的操作過程中,機械手進入了限制狀態,從而無法正?;顒樱瑢儆谲浖栴},目前已找到解決方法,經過進一步處理應該能得到迅速解決,不會影響接下來的潛次。(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