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7月14日消息(記者王偉)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在完成中國大洋第39航次科考任務后,"大洋一號"科考船今天返航青島。
"大洋一號"科考船自2015年的12月12號從青島返航以來歷時216天,航程30957海里,順利完成了第39航次科考任務之后,將在今天下午2點鐘返回山東青島。第39航次具體分為5個航段執行,其中前4個航段是在位于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開展多金屬硫化物的資源勘探、兼顧環境基線和生物多樣性等調查。第5航段是在中印度洋海盆開展了深海的基礎資源調查,本航次是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西南印度洋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之后的開展的第4個大洋航次。按照工程化勘探的要求,開展海上調查,以及考驗下一階段硫化物勘探技術的裝備,是本航次的一個重要的特點,也是我國大洋科考調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的創新。
本航次取得了豐碩的資源成果,比如說完成了西南印度洋合同區26個區塊的綜合異常作業探測和地質取樣調查工作。初步在西洋印度洋合同區的五個區塊內圈定了硫化物礦化異常的分布位置,首次利用中深鉆技術,在玉皇熱液區確認了一處硫化物礦體等等。
據了解,在本航次執行期間,我國有兩條科考船同時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進行作業。"大洋一號"船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向陽紅10號船"在西南印度洋同步作業。兩艘船互為補充、互相支持,充分發揮了多船作業的優勢,提高了調查的效率,是本航次的一個亮點。本航次一共有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第二、第三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大學和同濟大學等33家單位139名科考隊員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