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最熱門的展品非“蛟龍號”莫屬,排隊人龍從未斷過,入場市民紛紛想體驗潛水器
“創科博覽2016”進入第二日,熱度不斷升溫,現場人頭攢動。市民可以親身踏入潛水器,探索深海奧秘,也可模擬航天員,獲得“天空遨游”的新奇體驗。航天區和互動區成為熱點,有市民輪候兩個半小時體驗“航天員出艙活動VR體驗椅”,“蛟龍號”潛水器模擬艙外“大打蛇餅”,參展商表示,需等候近一小時,人數較首日成倍增長。“專家論壇”、“科普講堂”精彩不斷,80后美女研究員徐穎博覽“首秀”,講述北斗星導航技術。
恰逢周末,會展中心的“創科博覽2016”成了父母、老師帶小朋友“寓教于樂”的好去處。昨天上午10點半一開場,便有大批香港市民入場參觀,亦有學校老師帶隊數十名學生組團導賞。11點不到,“航天員出艙活動VR體驗椅”旁已大排長龍,上午場全部爆滿,許多想體驗的市民均被工作人員告知,需在下午兩點前再來排隊。夏女士和六歲的兒子幸運的在“截龍”最后一刻進入輪候隊伍,等候兩個半小時,終獲體驗。夏女士說:“主要想讓孩子看一看,因為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去太空。”
參觀蛟龍號潛水器打蛇餅
進入潛水器的內艙,感受潛航員的工作環境,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亦是一種新奇又難得的體驗。因此,一比一製造的“蛟龍號”潛水器模擬艙外“大打蛇餅”。參展商鄭小姐表示,“蛟龍號”艙內一次可容納10至11位市民參觀,并會播放兩分鐘短片,讓市民了解“蛟龍號”水下作業的具體情況。“參觀人數至少多了一至兩倍,10點半剛開場時,需要等半個小時左右,下午開始要等近一個鐘。”
場內還設有影院,每日上午10點半至晚7點半輪流播放十套介紹國家先進科技的短片,如回顧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油氣及煤層氣開發等,內設200馀座位,場場爆滿,不少市民更是站著觀看短片。黃先生說,在短片中感受到了國家進步,“你會覺得國家正在一步一步可以catch up到美國、德國的技術水平。”
讓子女親身體驗科技好處
侯先生和太太,六年前從“高鐵家鄉”吉林省來到香港工作,昨日帶著九歲的女兒前來參觀。女兒說:“‘和諧號’經常坐,看到模型覺得好長呀。以前坐綠皮車,里面有臥鋪,這個沒有,有很多座位,因為很快就可以到目的地啦。”侯太表示,科學技術其實同生活密切相關,但平時小朋友們對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好處可能沒有具體的感受。“比如看到『手術機器人』,就可以告訴孩子,可能將來生病了,科技的發展可以使病痛帶給人的傷害少一些。”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