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比薩斜塔搬到“大糦”熱液區,論氣勢恐怕比黑煙囪也要遜色幾分。當地時間3月7日,蛟龍號首探“大糦”,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觀察到數個高約20米、底部直徑近8米的巨大煙囪體,有的造型傾斜成拱狀。
(采集到的盲蝦樣品)
(機械手伸進盲蝦群中采集樣品)
?。ㄎ鞅庇《妊蟆按蠹Y”熱液區發現的巨大“黑煙囪”群)
據悉,大糦熱液區是以往中國大洋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卡爾斯伯格脊發現的最靠北的熱液活動區。與臥蠶熱液區主要分布在洋脊頂端不同,大糦熱液區發育在洋脊鞍部位置,我國科學家在該熱液區北部曾觀測到多個正在噴發的活動煙囪群以及熱液生物群落。
參加此次考察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葉劍表示,相比臥蠶1號熱液區,t的熱液噴口較少、活動性較弱,看到的黑煙不多,但煙囪體體量龐大,同時存在規模較大的硫化物堆積體,高度可達30米,為煙囪倒塌后堆積而成。此次下潛還觀察到了數量驚人的盲蝦群。密密麻麻的盲蝦層層覆蓋在煙囪體上,仿佛爭相暢飲熱液噴口中流出的“瓊漿玉液”。潛航員操作機械手,用可關閉式抓網捕捉到7只盲蝦樣品。
對隨船科學家而言,“蛟龍”每次下潛歸來,都是他們最興奮也是最忙碌的時候。“海底熱液區為高壓、低溫、高硫化氫的極端環境,一些熱液微生物如厭氧菌到水面后會立即死亡,因此生物樣品必須迅速處理?!眹液Q缶值谌Q笱芯克芯繂T邵宗澤介紹,此次捕獲的盲蝦與熱液化能自養型微生物存在共生關系,微生物生活于盲蝦鰓部,利用熱液中的化學物質制造有機物,供給盲蝦營養,基因層面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揭示兩者的相互作用關系。
潛航員唐嘉陵留意到在大糦熱液區存在許多拱形煙囪體。這些煙囪位于海山的半山腰上,呈旁逸斜出之勢?!斑h遠能夠看到潛器上方有煙囪伸出,在大煙囪上還長有許多小煙囪?!碧萍瘟瓯硎?,海底熱液區地形復雜,潛航員在航行中需要時刻注意規避熱液噴口,防止潛器撞到障礙物。
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根據大糦熱液區的活動情況和煙囪體外壁氧化情況,初步判斷其噴發時間可能早于臥蠶1號熱液區,但已經不處于活動最劇烈的階段。在本潛次獲取的4件硫化物煙囪體樣品和約30公斤塊狀硫化物樣品中,存在新的礦化現象,如礦化玄武巖和蛋白石,這是在臥蠶熱液區從未發現的。
據介紹,科學家通過對比不同熱液區熱液噴口的活動情況和煙囪體規模大小,可以了解局地熱液噴口之間的變遷及其與地質構造的關聯。
本次下潛還取得了短柱狀熱液沉積物插管1管,近底熱液羽狀流水體樣品16升。這是蛟龍號在大洋38航次的第4次下潛(總第126潛次),最大下潛深度3517米,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7分鐘。(中國海洋報 王自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