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二航段首潛回收(攝影 高悅)
中國網4月27日訊 日前,記者從大洋協會獲悉,北京時間4月26日,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多金屬結核采集試驗選址B調查區進行了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潛(總第134潛次),潛航員唐嘉陵、潛航員學員劉曉輝和楊一帆三人駕駛潛器在水下航行約7公里,創下蛟龍號水下航行最長距離記錄。
上午7時整,科考隊員各就各位。掛纜、起吊、入水、摘纜,一連串熟練的操作將蛟龍號布放到海面。7時09分,蛟龍號開始下潛,57分鐘后,抵達預定深度。
隨后,唐嘉陵小心翼翼地操控著蛟龍號開展作業,劉曉輝、楊一帆密切注意觀察窗外景象:確認蛟龍號技術狀態、開展近底調查和觀察、進行環境參數測量和實習潛航員培訓……
15時02分,蛟龍號拋載上浮。
蛟龍號拍攝的海底地形地貌(攝影 高悅)
16時55分,蛟龍號浮出水面,返回“向陽紅09”船。此次下潛,蛟龍號水中時間9小時12分鐘,最大下潛深度達1741米,海底作業7小時。
下潛過程中,蛟龍號利用攜帶的采水器、地質采樣筐、多參數環境傳感器等多種作業工具,采集了兩塊結殼樣品共14.8kg、8管短柱狀沉積物、16L近底海水,拍攝了大量圖片和視頻資料。
同時,下潛團隊還及時應對了土工原位測量儀無法啟動等突發問題,對故障進行排查與記錄。
唐嘉陵說:“為了了解多金屬結核分布的范圍與規模,蛟龍號一直在海底進行踏勘調查,總航程約7公里,這是蛟龍號研制以來最長航行距離。”
“此次下潛水下工作時間長、航行距離遠,下潛團隊經受住了生理和心理的考驗。”現場指揮部總指揮鄔長斌表示,下潛團隊全面測試了蛟龍號的航行控制、均衡調節、水聲通信與定位、機械手及作業工具等,潛水器總體技術狀態穩定,為完成接下來的下潛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蛙人正在解除蛟龍號纜繩(攝影 高悅)
下潛團隊出艙(攝影 高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