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隊員在搬運樣品
對隨船科學家而言,每次蛟龍號下潛歸來,都是他們最興奮也是最忙碌的時候。這次蛟龍號不負眾望,又給大家帶回了新驚喜,一只高約17厘米、口盤直徑達20厘米呈灰褐色的海葵引起大家廣泛關注,許多多次參加大洋科考的老隊員紛紛表示,這種大個體的深海海葵非常少見,種類非常稀少,是研究深海??锓N多樣性與區系分布的重要材料。
5月6日,蛟龍號在南海北部臺灣峽谷作業區開展了第二航段第7次下潛(總第140潛次),本潛次進行了測深側掃調查、近底觀察和取樣,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采集了近底海水、沉積物和生物等樣品,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照片資料。
本次下潛繼續開展第二輪實習潛航員獨立主駕駛訓練,實習潛航員劉曉輝在本潛次獨立擔任主駕駛。“此次蛟龍號海底作業的過程就如同在‘爬臺階’?!眲暂x表示,盡管下潛前查閱該海區的地形資料,但是海底復雜的地勢情況依然超出想象。
7時11分,蛟龍號布放入水。8時57分,蛟龍號抵達預定深度后,沿南海北部臺灣峽谷作業區一條測線進行作業。航行半個小時后,海底地勢變得起伏很大,陡峭的海山就如同臺階一樣,接連出現在前進路上,蛟龍號只能或左突右閃,或向上攀升,翻越障礙。一次,蛟龍號爬過一座8米高的陡崖后,驚喜的發現前方出現了幾塊巨大巖石,巖石上生長著丑柳珊瑚、???、海綿等深海生物。蛟龍號立即“靠邊停車”,擇機抓取了樣品。
15時01分,蛟龍號完成下潛任務拋載返航,17時05分回收至甲板。此次下潛,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2980米,水中時間9小時54分鐘,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4分鐘,獲取了9管短柱狀沉積物樣品、16升近底海水,裂黑珊瑚、丑柳珊瑚、海綿、海葵各1只。
現場指揮部總指揮鄔長斌表示,該潛次的順利完成,標志著我國第二批6名實習潛航員按照預定計劃全部完成第二輪獨立主駕駛操作,具備了轉為初級潛航員的基本條件。
海底濁流是在重力驅動下沿斜坡遠距離運動的高密度、高含沙、高流速的一種偶發性流體,被國際社會公認為地球科學研究中最大挑戰之一。
下潛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副教授畢乃雙表示,本潛次獲取的南海北部臺灣峽谷現代濁流的地貌和沉積證據,極大地豐富了對本地區峽谷濁流的科學認識,為未來南海濁流觀測研究的設計和執行提供了關鍵數據和技術支撐。(文/高悅)
下潛人員出艙
蛟龍號采集的??麡悠?/p>
蛟龍號采集的珊瑚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