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大洋第45航次科考隊獲悉,經過12天的航行,“向陽紅03”船于7月24日順利抵達西太平洋海山預定工作區。隨即,科考隊開展了深海影像與生物誘捕系統布放作業,標志著大洋45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作業全面展開。
布放深海影像與生物誘捕系統林暉攝
受盤踞在西太平洋洋面的臺風“玫瑰”“奧鹿”影響,工作區的天氣與海況非常惡劣。科考隊克服種種困難,當日順利完成深海影像與生物誘捕系統的布放。該系統最大布放深度6000米,搭載深海攝影和攝像系統、生物誘捕籠和溫鹽深儀等設備。該設備不僅可以獲得深海食腐生物的影像資料,同時也可誘捕食腐生物個體,獲取的影像資料和生物個體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科研價值。
據悉,在第一航段,科考隊將以多學科立體觀測與實驗為手段,采用大面調查、走航觀測與錨系潛標觀測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海山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科考隊員將通過溫鹽深儀采水器、重型箱式取樣器、多管取樣器、重力柱狀采樣器、浮游生物多聯采樣網、底棲生物橇網、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統等設備,獲取19站海水、海洋沉積物、海洋生物樣品和海洋環境觀測資料。同時,科考隊還將布放2套全水深錨系潛標觀測系統,搭載海流剖面儀、深水溫鹽深儀、深水濁度計、浮游植物采樣器、時間序列水樣采集器和沉積物捕獲器等設備,開展長時間序列海洋環境觀測與樣品采集,并選擇合適時機開展波浪能水面中繼浮標的測試和試驗。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說,通過該航段調查,科考隊將系統獲取西太平洋海山調查區海洋生物生態、海洋水文氣象、海洋化學和海洋地質環境等基礎資料和信息,為探索海山獨特環境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深化西太平洋海山在物種擴散中作用的認知,保護西太平洋海山區海洋生物多樣性,制訂西太平洋海山環境管理計劃提供基礎數據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