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26日~31日,大洋45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我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合同區內,利用6000米集成化光學拖體,完成了3條共計156公里的深海測線攝像照相作業,獲得大量寶貴海底實時影像和圖片資料。
集成化光學拖體是名副其實的海底調查“千里眼”,可在水下6000米的海底進行攝像和拍照作業,并實時采集、傳輸和記錄相關數據回傳至實驗室。該拖體搭載了高清攝像機、照相機、高度計、姿態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照明燈、激光標尺等設備,是一種高度集成的海底作業平臺。
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馬維林表示,利用集成化光學拖體調查,猶如一場實時的“海底直播”,可較為直觀地了解海底資源分布及生物多樣性狀況,為開展合同區資源勘探提供了寶貴的基礎資料。
據悉,我國在東太平洋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共有2個勘探合同,分別于2001年和2017年,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兩個承包者對合同區內的資源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中國海洋報 蘭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