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陽紅03”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第45航次科考任務,返回福建廈門現代碼頭。
記者了解到,此次大洋調查是國家海洋局組織的首個海洋環境全要素綜合考察航次,也是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首次組織實施的大洋科學考察任務,歷時130天,航程1.5萬余海里,具有作業站位多、空間跨度大、調查時間長、科考裝備新等特點。
大洋45航次首席科學家林輝介紹,本航次采用多學科立體觀測與實驗手段,融合船舶調查與潛標長期觀測優勢,重點圍繞深海生態環境調查和保護、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資源調查、水文和氣象環境調查、公海環境污染狀況調查、鳥類和哺乳動物觀測等內容,在西太平洋海山及鄰近海域、東太平洋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中東太平洋深海區域開展了3個航段的科學考察,并取得多項我國大洋科考歷史性突破和科技成果:
——以海山生物多樣性調查為重點,獲取多種西太平洋海山海洋生物的實物和影像資料,為提升對海山在物種進化與擴散中作用的科學認知,推動西太平洋海山生態系統保護與環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在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及鄰域,開展了大量環境基線調查,為參與東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環境管理計劃、履行國際海域環境保護義務提供支撐。
——我國首次在中東太平洋開展多要素大尺度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調查,為深化對中東太平洋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的認識,以及公海保護區選區提供基礎資料。
——我國首次利用深海微生物原位培養等手段,在西太平洋海山區和東太平洋多金屬結合區開展深海特殊功能微生物類群的富集培養與功能驗證實驗,推進深海微生物研究海底實驗平臺的建設,定向獲取特殊功能的深海微生物及其基因資源。
——首次在西太平洋中部和中東太平洋區域開展海洋放射性調查,掌握多種核素分布特征,進一步評估福島核泄漏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利于完善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我國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布放了綜合生態深水錨系潛標,有助于獲取大洋深層海洋生態環境長期變化資料,為開展大洋深層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多樣性對上層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首次在東太平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下滑翔機的測試和海上試驗,實現對深海大洋海洋生態環境的組網觀測,為立體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提供硬件保障。
記者獲悉,執行本航次任務的“向陽紅03”船2013年開始建造,2016年3月正式交付海洋三所管理使用,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4500噸級海洋綜合科考船之一。
“向陽紅03”船船長劉旸介紹,本航次是“向陽紅03”船首次執行大洋科學調查任務。作為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考察船,通過航次任務的實施,進一步驗證了船載技術裝備和后勤保障水平,具備了開展高難度、大強度、遠洋深海科考的能力,并為承擔大洋科考任務提供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