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上午,正在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業務化調查任務的“向陽紅10號”科考船順利完成第一航段科學考察任務,停靠毛里求斯路易港。第一航段用時60天,成為大洋航次調查以來最長的一個航段。
大洋49航次是落實“蛟龍探海”重大工程的首個綜合業務化實施的大洋調查航次,60天來,實現了七大項任務,分別是西南印度洋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U型區西南印度洋脊典型熱液生態系統環境基線調查、東印度洋90度海嶺深海潛標觀測、印度洋熱液區生物基因資源采樣與調查、海氣通量走航觀測、西南印度洋中脊及附近海域構造研究、走航綜合要素觀測;
第一航段取得了六大成果,分別是:首次開展航路海氣通量觀測,拓展大洋調查業務化新篇章、首次獲得90海嶺環境探測長期水體剖面結構的新認知、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熱液區長期錨系觀測取得新突破、西南印度合同區資源調查取得新進展、U型區西南印度洋典型熱液區生物、基因調查取得新認識、航路綜合調查成為大洋調查的業務新增點。
1月31日是夜,正值天文學奇觀“超級藍血月”之夜,中國第49航次一、二航段開始進行交接,科考隊員們逐一調試儀器設備,確保儀器正常運行,熟悉儀器性能和工作狀態,上手操作,完成技能交接;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陶春輝從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周建平手中接過了49航次科考隊旗,一、二航段的交接工作圓滿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潛龍二號”AUV)也將迎來新的航程。
2月3日下午,向陽紅10號科考船再次起航。(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