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洋上,哪有節假日和工作日之分,天氣好就是工作日。”正在西太平洋執行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上,當記者無意中說起前幾天是清明假期時,“大洋一號”政委張寶明如是說。
張寶明是老資歷的航海人。2006年至今,他平均每年出海200多天,航程4萬海里。“出遠洋的時候,我們腦子里只有船上淡水能維持多久、距下個補給點多遠、多少任務沒完成。”他說,由于船上的作業受天氣和海況影響較大,很難按照工作日和節假日來劃分作業時間,大家出海之后對當天是周幾、是不是假期都沒概念。
“天好就是工作日”的“大洋一號”作風,在記者隨船采訪期間得到了充分印證。熱帶大洋上的天氣說變就變,即便有各國的氣象預報作為參考,也無法確保臨近作業時海況符合條件。尤其是受臺風“杰拉華”影響,“大洋一號”上的海試和科考任務多次放棄原作業計劃,啟動預案。
即便是海況不好,船員和科考隊員也沒法閑著。為確保設備隨時可以投入試驗,他們要反復對船和設備進行檢查維護,并根據上一次試驗或演練結果對作業方案進行調整。為抓住作業窗口,大家經常需要連夜奮戰,甚至“連軸轉”。
3月25日早晨5點多,“海龍Ⅲ”潛水器從母船“大洋一號”入水,進行首次深水試驗。負責潛水器電路維護的科考隊員彭進暫時沒有任務,躺在救生艇狹窄的船舷上睡著了。在此之前,他已經連續熬了兩個通宵。
“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助理董彥輝是國內少數參加過“蛟龍號”“海龍號”“潛龍號”三大潛水器科考任務的“老大洋”。他不僅要協助首席科學家安排作業計劃、準備試驗文件,還要協助作業、指導年輕隊員開展常規調查。
在作業間隙,記者多次見到董彥輝坐在椅子上歪著腦袋睡著。他告訴記者:“裝備試驗和常規調查穿插到一起的時候,想休息就得見縫插針。”
4月2日上午,“海龍11000”潛水器即將入水,作業人員發現光電復合纜受損漏油,需要將損壞部分剪掉重新接好。當天夜間,“海龍11000”挑戰6000米深度,下潛了近3000米時液壓油不足,科考人員一天兩夜的苦戰化為泡影。
對此,參與了“海龍11000”項目的王旭陽說,試驗是一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船上試驗時辛苦一些,以后實際應用中的損失就會小一些。
記者看到,在隨船出海期間,除少數惡劣天氣外,從船頭到船尾、從甲板到機艙,每天都有身影在忙碌著。
一邊躲著臺風,一邊尋找可行的作業地點,科考隊先后完成了“海龍Ⅲ”和“海龍11000”的400米和2000米兩個級別的海試,“海龍Ⅲ”的4500米級海試以及大量常規試驗。即便因為近期天氣太差,中國大洋協會出于安全考慮暫停了后續海試任務,科考隊員們也沒閑著,大量的數據需要他們處理。
“條件具備的時候不作業,我感覺像在犯罪。”“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說,大洋科考時不我待,還有很多設備在等船做試驗。“海上不確定因素太多,我們必須珍惜時間,盡可能地把好天氣‘吃干榨凈’。”(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