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Michael Lodge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 指出全球第一個REMP位于CC區(圖/中國網 舒珺)
一
“如果滿分10分,您給人類在海洋方面的勘探、科考活動打幾分呢?” 記者在“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上采訪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Michael Lodge時問道。Michael Lodge稍作思考后,謹慎回答道:“2分”。
事實上,人類所從事的探海活動少之又少。雖已在海底發現了不少富鈷結殼、多金屬結核、熱液硫化物、稀土等珍貴的自然資源,但這些發現與深海大洋礦藏之豐富相比,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就深海生態這一點來說,目前,人類僅針對5%的海底進行過調查,某種程度來講,這樣微薄的了解程度還不到1分。
在人類極有限的認知中,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區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區保留了現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殼和海山群,也是全球富鈷結殼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海山富鈷結殼不僅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獨特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是過去6000萬年海洋和氣候史的記錄儀,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海山是指大洋中從海底突起的、高度超過1000米的巨大隆起地貌,不同海山頂部距海平面的高度差異不同,簡單來說,可將海山分為淺水海山、中深度海山和深水海山。
深海海山劇烈變化影響了海洋環流,也能使我們了解到一系列顯著的海洋動力環境特征,如泰勒柱、海山反氣旋駐波等。這些復雜的動力環境導致海山區的水體和海底均擁有顯著不同于大洋其他區域的獨特生態系統。海山區的生產力、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在生物量、豐度、多樣性等方面的巨大差異,這就是“海山效應”。
二
海山環境在深海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海山區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還不乏一些“稀有物種”,不同海山生物群落之間也存在聯系,人類活動可能導致該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
“我們現在對海洋的研究還處于勘探階段,如果涉及到開采的話,將會對海洋有兩個方面的影響”,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告訴記者,“從海底環境方面來講,許多海底生物附著在巖石、結殼的礦物上維持生命,一旦進行開采,這些生物會由于溫度和壓力的變化而死掉;另一方面,礦物從深海被開采到水面,經脫水后產生的尾礦排放至水里,對上層水體環境的生態系統也有影響。”
因此,在深海生態系統研究和開發前的準備工作中,環境評價是重中之重。王春生說,海底生物的生物量、豐度、多樣性及分布情況需要有完備的研究結果,才能確保人類對深海的探索保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這個“平衡”出自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以下簡稱大洋協會)秘書長劉峰之口。2017年8月,在國際海底管理局23屆大會期間,中國大洋協會舉辦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主題的邊會,劉峰在會上介紹了近期中國在富鈷結殼合同區的有關工作,并初步提出合作開展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三角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REMP)的倡議。
這個倡議的提出并不突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管理局應制定適當規則、規章和程序,以確保對海洋環境的切實保護,管理局法律與技術委員會應向理事會提出關于保護海洋環境的建議。因此,國際海底管理局在《指導承包者評估“區域”內海洋礦物勘探活動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建議》中指出,在“區域”內簽訂勘探礦物合同的承包者具有保護海洋環境的義務,要求承包者收集海洋環境基線數據,建立環境基線,提供依照其評估勘探工作計劃的活動方案可能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要求承包者制定監測和報告這些影響的方案。
2012年7月,國際海底管理局通過了《“區域”內富鈷鐵錳結殼探礦和勘探規章》,為海底富鈷結殼資源勘探提供了制度保障。直至2018年4月,管理局與5位承包方簽訂了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其中,中、俄、日、韓的4個合同區,位于西北太平洋海山區,毗鄰日本、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專屬經濟區和美國國家海洋保護區。
劉峰在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現場做中國深海環境政策和實踐的報告
三
前文提到,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邊會中,劉峰初步提出了合作開展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三角區REMP倡議。為了減少或避免人類活動對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破壞,制定合理的海洋管理計劃是有效和必要手段。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目標,是為管理局的有關機構以及承包者及其擔保國提供積極主動的劃區管理工具,以支持兼顧資源開發和養護的知情決策。
“類似于海洋區域的功能區劃,哪些地方需要保護,哪些地方可以開采,一目了然”,劉峰簡明扼要地用“功能區劃”四個字解釋了REMP的功能。西北太平洋13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給每一個國家獨立完成環境基線資料的數據整合與識別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13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分別有3000平方公里礦區,每個國家都對自己的礦區做了大量調查。就我國而言,僅“蛟龍號”一臺潛器就曾21次分別下潛至我國合同區海山區。但是,僅3000平方公里的區域無法看到西北太平洋三角區整體生態狀況分布情況。
劉峰大致概括了三角區的位置,中、俄、日、韓四國合同區主要集中在二島鏈以外、關島以東,每個國家都掌握著一定數量的本國合同區域數據,合作開發,數據交流能夠使周邊各國更好的對三角區域的資源環境進行保護和開發。也因此,共同收集、分享生態環境基線數據的國際呼聲也越來越高。
《公約》規定,“區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區域”內資源的一切權利屬于全人類,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類行駛。由于國際海底管理局沒有能力進行“區域”內科學調查和數據收集工作,因此,國際海底管理局只能依靠合同承包者,而各個國家也有義務對 “區域”進行有效的功能區劃,明確可開采區域后,管理局方可給合同承包方頒發開采許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已經正式寫入聯大決議。十九大報告也為我們積極參與全球秩序與環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新的目標和任務。這一決議符合了《公約》中提到的,“深海是全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這一明確的概念,上述三條原因與十九大報告的重要精神匯聚在一起,最終促成REMP倡議的執行。
2018年3月,管理局第24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也制定了《關于制定“區域”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的初步戰略報告》,提出了REMP的廣泛目標和指導原則,Michael Lodge也歡迎中國大洋協會與其他承包方及相關國家和組織合作制定太平洋富鈷結殼區環境管理計劃。
“過去我們雖然在這方面宣傳很少,但一直都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做事”,劉峰感慨道。
西北太平洋三角區
四
目前,國際海底管理局制定了唯一一個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即克拉里昂-克利伯頓斷裂區(CC區)REMP,于2012年7月第18屆管理局會議核準了該計劃,并決定先執行三年,法律和技術委員會于第22屆會議對該計劃進行了審查。
國際海底管理局制定的即克拉里昂-克利伯頓斷裂區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目前唯一的現行的管理計劃,計劃試行時間為3年。該計劃在2012年7月舉行的第18屆管理局會議中進行了核準,并在22屆管理局會議中通過了審查。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許學偉告訴記者,CC區平均水深5000m,底質較平,而西北太平洋三角區海山多,二者雖環境條件不同,但CC區的技術和經驗可以應用到三角區。同時,經驗證明,各國建立共同的環境保護的目標才能更有效的對三角區進行開發。
“西北太平洋海山區的四個承包方之間有競爭也有合作。因此,中國最早提出與國際社會共建REMP,體現中國在該區域深海勘探開發領域的領頭作用”,許學偉對記者說,“如果未來2-3年可以把這項工作推進,形成大型區域性的國際合作,那么對整個西北太平洋三角區的生態環境探索將大有裨益。”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鄔長斌也很興奮,他說,“REMP促成以后,我國可以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們可以利用完備的技術裝備體系進行探測,這些也為今后開展三角區工作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和數據基礎。”
目前,中國大洋協會、俄國聯邦政府、日本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海洋資源研究公司和大韓民國政府已在西北太平洋取得了富鈷結殼相關的部分數據和初步成果,管理局正在收集、匯編和分析現有環境數據,建立合同區環境數據庫,為科學制定REMP提供數據支持和平臺。
截至記者發稿,第一次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正在中國青島舉行,Michael Lodge談到今后的規劃時對記者說,“國際海底管理局還設置了更多的會議,今后,還將在波蘭等地舉辦更多場探討會,力求早日與各承包方、國際組織和科學及法律專家等合作,提出和制定REMP,尤其是環境特別受關注區的劃區依據與方案,更好地履行其“區域”環境保護責任,保護全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文/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