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數據共享基礎上,我們希望對海底區域做一個功能區劃。”5月28日—29日在青島舉行的“西北太平洋三角區富鈷結殼區域環境管理計劃”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劉峰用通俗語言,解釋首次由我國主導的該環境管理計劃。
會議聚焦的三角區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這是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富鈷結殼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中日俄韓4國在此都有合同區。
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商業開發價值,使得會議注冊人數比預期多了一半。
“這說明我們的設想得到了認可,但僅是開始,我們將制訂未來2—3年的工作計劃,甚至舉行共同的航次。”劉峰說,希望通過合作打破信息孤島,做好環境管理評價,讓國際海底為人類所用。
數據少共識更少
“環境基線并不是一條不變的直線。海底礦產開發前,首先要進行的就是環境基線調查?!蔽魈I江h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春生說,一般認為,有些巖石和礦物上附著珊瑚等生物,礦被采出來后附著的生物就會死掉,這被認為是海底采礦對生態環境的最大影響。環境基線的調查重點之一,是查明底棲生物種類、數量及分布范圍,采礦后會不會導致其滅絕。
已11次搭乘“蛟龍”號的王春生說,借助“蛟龍”號,這兩三年我國發現30個新物種,在深水海山生物多樣性調查方面居于前列。
但他坦陳,全球有3萬多座海山,對生物多樣性有過調查的海山不超過200座,查清的深海生物種類還是小部分。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許學偉會前檢索發現,有關西北太平洋海山區的國際論文累計不到300篇,只有少量與三角區生物有關。
“不僅數據少,大家能形成共同認識的內容更少。”許學偉時常困惑,提出的很多科學問題,國際同行也沒法做出回答。
重在建立共建共享機制
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降低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風險的有效和必要方式。
位于東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頓斷裂區(CC區)的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是國際海底管理局之前制訂的唯一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但許學偉說,目前約1200萬平方米的CC區只布置了上百個站點,調查數據不足以對區域環境管理計劃提供足夠科學支撐。該區域最初被劃分為9個環境特別受關注區,但目前1/3區域的環境數據仍為空白。劉峰評價,主要沒有建立一套相互合作、成本共擔、成果共享的機制。
此次會議一項重要議程是討論如何建立這種機制。
“環境管理方案要獲得國際認同,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也很關鍵。我們希望未來能主動設計,通過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達成更多共識?!痹S學偉說。
短期內商業開采可能性不大
本次會議備受關注,還因為富鈷結殼區鈷含量高達0.5%—0.8%,厚度4公分—10公分。
劉峰說,在工業化國家,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鈷被用于航天工業。目前全世界60%—70%的鈷來自剛果。我國90%的鈷依賴進口。
但要成功開采結殼,必須在回收結殼時避免采集過多基巖,否則礦石質量大大降低。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洛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還缺乏既對環境友好又能高效進行深海采礦的技術。
相比而言,開采多金屬結核要更容易。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企業在CC區進行了試開采。去年比利時一家公司又在開展采集試驗。
“商業開采和試采是兩碼事?!眲⒎逶艘豁椃治觯疵磕?00萬噸的開采規模,要收回采礦、冶煉的運行成本,需要至少10年。“這是一項技術密集,高投入但回報不高的產業,不出意外,短期內商業開采的可能性不大。”
但邁克·洛奇強調,未來人類對礦產有需求,而大海是新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