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業順利收官。30余天作業時間,科考隊員采集了大量珍貴的樣品和重要數據。其中,5個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調查作業填補了中國在西南印度洋進行微塑料觀測的空白。
“目前我們的科考范圍正不斷向縱深發展,國產化海底勘查裝備已經由弱勢到占據主導地位?!?第四航段首席科學家倪建宇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追蹤全球海洋科學熱點
當地時間6月15日上午9點,“向陽紅10”船將航速降低為2節,約每小時3.6公里??瓶缄爢T用船上后甲板的絞盤將微塑料采樣器緩緩放入海中,約半小時后將采樣器收回,成功完成取樣。整個過程約1小時。
科考隊員將采樣器網底管內的截留物洗出,放入樣品瓶加入福爾馬林固定保存,待“向陽紅10”船返回國內后,這些樣品將被送往國家海洋局海洋監測中心實驗室作進一步分析。
“圍繞國際關注的微塑料污染等海洋環境問題,我國首次在印度洋開展相關調查工作,有助于推動我國的海洋微塑料監測和海洋環境治理融入全球海洋環境監測和國際治理,這也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舉措?!蹦呓ㄓ畋硎?。
微塑料是海洋環境中的一種新興污染物,又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由于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且可被鳥類以及魚類、底棲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微塑料已成為國際海洋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研究熱點。
2016年,原國家海洋局啟動了近海微塑料監測,隨后又將范圍擴大至大洋和極地領域。此次“向陽紅10”船開展的微塑料調查作業,將為我國科學家了解西南印度洋海洋微塑料分布狀況,評估該區域微塑料污染程度提供重要數據資料。
除了中國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的海洋微塑料調查之外,此前,第一航段的科考隊員還在印度洋布放了氣象漂流浮標和測波浮標,這也是我國首次在印度洋投放該類型的浮標,是我國在印度洋進行深遠海海氣界面環境觀測保障及海汽通量研究業務化工作的開端。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的大洋科考范圍正在不斷的深入,特別是在不同海域密切跟蹤全球熱點和前沿問題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倪建宇說。
由弱勢到主導的“中國造”
“向陽紅10”船的后甲板上,數臺形態不一的設備被牢牢固定在這里,以防碰撞。其中,一臺白色的狀如太空飛船的儀器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單拖體瞬變電磁儀。
瞬變電磁儀能夠利用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與周邊圍巖電性和磁性的差異進行探測,而依據瞬變電磁儀的探測數據,可以大致推斷出海底多金屬硫化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情況,是開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查的重要設備之一。
“最開始我們曾考慮從國外引進這項技術,但費用高昂而且有眾多附加條件,因此國內決定自主研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鄧顯明說。
“剛開始研發出的瞬變電磁儀是雙拖體,在大洋科考過程中不斷改進,經過3次迭代升級后變成單拖體瞬變電磁儀。”鄧顯明說,在深??辈檠b備軟、硬件不斷升級的同時,裝備的人員配置和應用操作也越來越走向成熟。
單拖體瞬變電磁儀在本航次第三航段首次應用于中國大洋科考。探測數據結果表明,單拖體瞬變電磁儀具有較好的拖曳穩定性和近底作業能力。在測線偏移精度控制、離底探測高度和海上施工及探測效率方面較雙拖體瞬變電磁探測儀具有一定的提升,將成為硫化物資源勘探的有力裝備之一。
實現突破的又何止是瞬變電磁儀,“向陽紅10”船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幾大科考利器:AUV(水下無人無纜潛器)、電視多管取樣器、中深鉆(中深孔巖芯取樣鉆機)和深海電視抓斗等,都是由國內自主生產,并且性能與國外相比毫不遜色。
“當前,西南印度洋已經成為我國國產高精尖深??辈檠b備的試煉場?!编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