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向陽紅10”船返回舟山
圖為“向陽紅10”船返回舟山
8月12日上午,據記者了解,由自然資源部所屬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中國大洋49航次,執行船舶為“向陽紅10”科考船,自2017年12月6日從舟山起航以來,歷時250天,航程29821海里,在完成任務后返航舟山。航次分5個航段執行,主要作業區域在印度洋。
本航次以落實“蛟龍探海”工程為核心,具有任務綜合化、資源環境并重、調查手段高精化和瞄準國際海洋熱點等特點,取得五大成果:
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硫化物勘探取得新進展
2011年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在2019年需完成50%區域放棄。本航次共計發現3處礦化區、2處礦化異常區和9處異常區,有助于2019年完成50%礦區放棄前的資源評價;通過自主研發的“潛龍二號”AUV、電磁法、綜合異常調查和化探等,拓展了龍旂、玉皇和斷橋等礦化區的分布范圍,表明具有較好的資源前景;深化了對合同區多金屬硫化物分布控制機制、成礦規律及資源評價的認識,進一步揭示了超慢速擴張脊硫化物礦藏前景。
通過十多年的積累,在海底硫化物找礦方法、高新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成礦理論和資源評價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近底-底表-淺層”硫化物找礦方法與技術系統,形成高效探測海底硫化物的能力,其總體性能指標和應用效果處于國際前列,在國際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評價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慢速擴張卡爾斯伯格脊構造演化和熱液系統調查取得新認識
圍繞卡爾斯伯格脊熱液循環系統分布規律與形成機制這一科學目標,在天休熱液區新發現一處高溫噴口群,拓展了熱液活動的分布范圍,獲得了該熱液系統受控于拆離斷層的構造與巖石學的新證據;新發現3個熱液系統,使得我國在該區域發現的熱液系統數量增至9個,其中寶船熱液區是目前證實的距離中央裂谷最遠(20km)的熱液系統,這為創建慢速擴張洋脊構造控礦新模式提供了可能;首次布放2套綜合錨系,開展多學科的長期觀測,有望提升對熱液活動對海洋物質通量以及環境影響的認識水平。
自主研發的“潛龍二號”AUV刷新紀錄
“潛龍二號”共進行了9個潛次應用,水下工作總計257小時,總航程654km。在玉皇與西龍井區發現新的熱液異常區;在第14區塊、白堤與東龍井區探測到熱液異常;獲取的近底磁資料為熱液區構造研究提供數據基礎。
“潛龍二號”此次開發兩項新技能:無母船值守作業和多探測傳感器模塊化搭載作業,顯著提高了作業效率。通過連續三年的深海試驗和航次應用,“潛龍二號”共進行了50個潛次的大深度安全作業,積累了現場工程化應用經驗,形成了業務化運行能力,累計水下工作時間763小時,航程2204公里,不斷刷新我國AUV在大潛深海底的作業記錄,國際上能達到如此能力的潛水器屈指可數。
首次開展印度洋微塑料污染、缺氧和海洋酸化調查
首次開展印度洋海域微塑料調查,調查覆蓋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及航線,為評估印度洋國際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狀況提供基礎資料和樣品。
首次開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況調查,初步表明調查海區水體處于氧化狀態,表層水體中海-氣之間的充分交換溶解氧處于飽和至過飽和狀態,水體pH值和總堿度分析表明調查海區水體處于弱堿性。對評估印度洋海洋健康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開展90度海嶺、海氣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構造調查研究
在90度海嶺回收深海潛標,該潛標連續工作11個月,獲取的數據可了解海洋動力環境特征和變化規律,填補該海域深層和底層海流觀測空白。
首次在印度洋投放氣象與波浪浮標,已連續工作6個月。揭示觀測區的氣象水文綜合要素的日、月際變化規律及潛熱通量和感熱通量變化特征,為提升深海大洋環境安全保障增添新的觀測手段。
在印度洋開展重、磁、電和微震等綜合地球物理探測,獲得熱液區重、磁、電等特征,在微震與羽狀流變化相關性等方面取得新成果,提高了超慢速擴張脊熱液循環系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