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9月5日(北京時間9月6日),中國大洋50航次科考隊搭乘“向陽紅03”船抵達東太平洋中國五礦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順利完成兩個調查站位的箱式取樣作業,標志著該航次B段科考作業全面開啟。
當日凌晨1時,濃濃的夜色籠罩在廣闊的海面上,“向陽紅03”船艉甲板依然燈火通明,科考隊員乘著夜色將重達約1.2噸的箱式取樣器布放入水,首個站位作業正式展開……經過一夜的奮戰,上午10時,科考隊員冒著細雨合力將箱式取樣器回收至艉甲板,第二個站位作業順利完成,成功獲取多金屬結核和深海沉積物樣品。
圖為深海沉積物樣品(蘭圣偉 攝)
按照計劃,B段調查作業期間,科考隊將通過箱式取樣、深海攝像、重力柱取樣、地質拖網、溫鹽深儀采水、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浮游生物拖網、原位大體積過濾等多種作業手段,在中國五礦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系統開展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多學科綜合調查。
圖為科考隊員正在海上作業(蘭圣偉 攝)
B段首席科學家李小虎介紹,該航段為期50天,重點以深海資源調查為主,兼顧開展深海生物多樣性等環境調查。科考隊通過多學科立體化綜合調查,履行勘探合同義務,獲取調查區多金屬結核覆蓋率、豐度和主要成礦元素含量等數據,同時獲取重點區塊及鄰區地球物理、水文和氣象觀測等數據,提高合同區多金屬結核資源分布特征的認識,積累中國五礦合同區環境基線數據和樣品,為海洋資源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據悉,該航段是我國繼2017年首次執行中國五礦合同區調查航次以來,第二次在該區海域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立體式科學調查。根據中國五礦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計劃用15年時間在礦區開展資源環境調查,查明合同區多金屬結核分布與礦床地質特征,估算不同級別的資源量,圈定礦址和首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