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當地時間9月9日11時(北京時間9月10日5時),東太平洋海域陰云密布,翻滾的涌浪此起彼伏。經過科考隊員3個小時的努力,成功將6000米級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回收至“向陽紅03”船艉甲板。至此,我國首次在中國五礦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的多學科、立體式環境綜合調查作業全部完成。
大洋50航次B段首席科學家李小虎告訴記者,此次綜合環境調查作業主要集中在合同區的A8區塊,該區塊位于克拉里昂—克利伯頓斷裂區(CC區)中部,在底質環境、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資源等方面具有較為典型的代表性,在此開展深海環境調查有利于提高我國對整個CC區海底環境的認識深度。
調查作業中,科考隊先后完成了溫鹽深儀采水、箱式取樣、多管取樣、分層生物拖網、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原位大體積過濾等多項綜合調查,以獲取調查區物理、水文、化學、生物和沉積等環境基礎資料。其中,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原位大體積過濾等設備均為首次應用。
圖為科考隊員正在進行作業(蘭圣偉 攝)
來自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何雪寶博士說,借助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中國五礦合同區獲得大量海底原位高清觀測影像和圖片資料,對于研究礦區深海生物種類組成、群落特征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與去年中國五礦合同區首個調查航次相比,今年的深海環境調查,涉及的專業學科更廣,動用的調查設備更多。”李小虎說,通過多學科聯合調查,科考隊在合同區獲得了豐富的深海環境資料和樣品,有助于進一步積累環境基線數據,以滿足國際海底管理局對合同區有關環境調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