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18年9月26日,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大洋協會立項的“面向海試的多金屬結核集礦系統研制與集成淺海試驗”及“多金屬結核集礦系統500米級海上試驗”課題通過專家驗收。
作為“蛟龍探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兩課題由中國五礦長沙礦冶研究院牽頭,長沙礦山研究院、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大學等單位參加聯合完成,泰和海洋科技集團、哈爾濱工程大學等企業及研究機構提供支撐保障。
課題研究的“鯤龍500”海底集礦車突破了海底稀軟底質行駛、海底礦物水力式采集、海底綜合導航定位等多項關鍵技術,完成了海底規劃路徑行駛和海底地形自適應礦石采集等試驗任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本次海試是從5月1日至6月18日,歷時49天,分別搭載“長和海洋”和“張謇”號試驗船,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海試團隊克服復雜海況影響,安全順利完成了預定海試任務。
海試中“鯤龍500”海底集礦車共下水11次,其中70米淺海試驗下水6次,500米海試下水5次,海試中最大作業水深514米,多金屬結核采集能力10噸/小時,單次行駛最長距離2881米,水下定位精度達0.72米,實現了自主行駛模式下按預定路徑進行海底采集作業的能力,在中國南海預定海域行走出一個單邊長度為120米的“中國星”。
這是我國首次開展500級水深海底多金屬結核集礦系統試驗。本次海試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深海采礦系統研發由陸上試驗全面轉入海上試驗。為我國“深海多金屬結核采礦試驗工程”1000米級整體聯動試驗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