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大洋50航次調查隊搭乘“向陽紅03”船停靠廈門國際郵輪碼頭。
北青報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大洋50航次歷時98天,航程1.5萬海里,分為A、B兩個航段。其中A段主要任務是履行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合同區延期合同,B段為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合同區2018年航次任務。這是我國兩個國際海底礦區承包者首次開展的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聯合調查。
據悉,本航次大洋調查具有作業站位多、空間跨度大、涉及專業廣、調查時間長、科考設備全等特點,完成了兩個礦區及鄰近海域多金屬結核資源、微生物基因資源、深海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等調查,取得多項突破和成果。
——首次利用地質取樣和海底攝像等手段完成中國五礦合同區中部5個區塊多金屬結核資源細查,獲取豐富的數據和樣品,深化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分布和礦床地質特征認識。
——綜合運用多種調查手段,在兩個合同區及鄰近海域開展多要素、立體式環境綜合調查。其中,在中國五礦合同區開展多學科綜合環境調查尚屬首次。
——首次在中國五礦合同區完成布放并回收一套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系統,為了解該區域長時間尺度環境變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數據。本航次,科考隊共先后在西太平洋海山、東太平洋兩個合同區回收全水深錨系潛標4套,并完成3套潛標系統的布放任務。
——首次在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完成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培養和功能驗證實驗,定向獲取了大量高保真微生物原位富集菌群和翔實環境數據,進一步充實了我國深海微生物菌種庫。
——首次在東太洋兩個合同區同時開展全面海洋微塑料調查,推進我國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國際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