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1日,由自然資源部批準、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組織,執行中國大洋51航次的"海洋六號"科考船圓滿完成在西太平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與環境綜合調查及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鯤龍2000)海上試驗等任務,返回廣州。
圖為(鯤龍2000)
圖為(鯤龍2000)
大洋51航次自2018年8月16日從廣州啟航,至10月14日作業結束,歷時60天,航程9516公里,期間停靠密克羅尼西亞首都波納佩進行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負責“海洋六號”船的船舶保障和技術支持,先后共有來自國內9家單位的72位科考隊員參加航次調查工作。本航次主要利用深海淺鉆、海底攝像、“海馬號”ROV等多種地質地球物理調查手段,在西太平洋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開展了富鈷結殼資源與環境調查,并完成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海上試驗,同時利用走航開展航路沿線海洋微塑料調查,共完成深海淺鉆取樣85個測站(其中1.5m淺鉆取樣75個,6m淺鉆取樣10個),ROV潛次5個測站,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海上試驗4個潛次,海洋微塑料拖網12個測站。具體成果如下:
(1)進一步開展了合同區面積約760平方千米富鈷結殼資源分布情況調查,為區域放棄提供技術支撐;(2)成功進行了我國首臺富鈷結殼規模取樣器海試,作業期間設備各項功能和性能基本正常,結構穩定,為未來富鈷結殼資源開采奠定了技術基礎;(3)成功獲取了西太平洋航路沿線的海洋微塑料樣品,為研究西北太平洋監測海域海洋微塑料的數量、種類、組成和粒徑等污染特征,闡明我國近海與太平洋微塑料的差異,評估我國近海-大洋間微塑料的遷移擴散及相互影響提供寶貴樣品。
圖為大洋51航次順利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