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一號”科考船10日從青島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將先后前往印度洋、大西洋執行中國大洋52航次科學考察任務。此次考察任務將切實履行中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的合同義務,支撐跨西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u形區生態環境調查計劃。
“大洋一號”船起航執行中國大洋52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胡耀杰攝
本航次任務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由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組織,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一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二所)、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聯合實施。
中國大洋52航次首席科學家李傳順10日在起航儀式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航次計劃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利用多種調查手段開展資源、環境綜合調查。主要包括:在印度洋九十度海嶺和中印度洋海盆開展資源、環境綜合調查;在南大西洋中脊開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及熱液區海洋環境、生物生態系統等綜合性調查;在西印度洋開展u形區洋中脊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調查;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資源、環境綜合調查。
李傳順說,本航次調查任務十分繁重,為滿足調查任務需求,我們配備了豐富的調查手段,除綜合拖曳觀測系統、電視抓斗、生物拖網、箱式取樣以及溫鹽深儀等常規調查裝備,無人纜控潛水器“海龍三號”、“潛龍三號”、中深孔巖心取樣鉆機等一系列中國深海高新技術裝備也將在本航次使用。
工作人員解開纜繩。 胡耀杰攝
本航次將執行中國“十三五”規劃“蛟龍探海”工程之深海資源勘查與開發、深海環境監測與保護的重要任務,分A段和B段,共計230天。其中A段為第一、二、三航段,為期150天,由海洋一所負責具體實施,主要在印度洋、大西洋開展資源和環境、生物基因資源以及多樣性調查,獲取調查區內環境基線數據和樣品。B段分為第四、五航段,為期80天,由海洋二所具體實施,主要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開展綜合調查,獲取樣品和數據資料,以進一步了解合同區資源環境狀況。
本航次任務的科考隊員來自海洋一所、海洋二所、北海分局、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共311人組成,
按計劃,本航次總航程約23900海里,將于2019年7月完成任務返回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