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長笛,“大洋一號”10日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啟航,將先后前往印度洋、大西洋執行中國大洋第52航次科學考察任務。
這次為期230天、航程約23900海里的考察有何特別意義,有什么亮點?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人士。
將支撐我國建設性參與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大家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并不陌生,正在開展的“蛟龍探海”工程中,“蛟龍”只是代稱,工程將覆蓋我國深海大洋事業的各個領域,是全面規劃我國深海大洋事業的頂層設計。
本航次是“蛟龍探海”工程自2018年啟動以來的第6個航次,承擔著深海資源勘查與開發和深海環境監測與保護內容的重要任務,分A段和B段。
其中A段為第一二三航段,為期150天,由海洋一所負責具體實施,主要在印度洋、大西洋開展資源和環境、生物基因資源以及多樣性調查,獲取調查區內環境基線數據和樣品。B段分為第四五航段,為期80天,由海洋二所具體實施,主要在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開展綜合調查,獲取樣品和數據資料,以進一步了解合同區資源環境狀況。
“以往調查中,環境調查都是附屬性內容,這次我們將資源調查與環境調查完全融合。”中國大洋第52航次首席科學家李傳順說,本航次將切實履行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的合同義務,拓展多金屬硫化物和深海稀土等新資源靶區,執行跨西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u形區生態環境調查計劃。
攜帶多件利器
在“大洋一號”后甲板上,記者看到,“潛龍三號”“海龍三號”已被包裹嚴實。
“這是‘潛龍三號’第一次被用于大洋航次。”李傳順告訴記者。
在“潛龍二號”基礎上優化升級的“潛龍三號”,是我國先進的無人無纜潛水器。在深海復雜地形進行資源環境勘查時,“潛龍三號”具備微地貌成圖、溫鹽深探測、甲烷探測、濁度探測、氧化還原電位探測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大洋一號”此次還攜帶了兩件利器——中深孔巖心取樣鉆機(10米)、電法探測儀。
目前,關于海底表面硫化物的分布已基本清晰,但其深部的富集情況尚缺少依據。
電法探測儀被譽為最有效了解硫化物礦床三維分布情況的科考“利器”,將其下放至距離海底30米—50米的位置后跟隨船只緩慢前行,可利用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與周邊圍巖電性和磁性的差異進行探測。
要更清楚了解該硫化物礦床的空間分布和品位情況,更直觀的方法是像陸地上一樣,直接通過鉆探獲取海底面以下數米至數十米深度內的巖芯,從而得知硫化物礦床在深度上的分布情況。中深孔巖心取樣鉆機就是這樣一種設備。
“通過這兩種手段,可以推斷該熱液區的資源量。”相關人士說。
由于本航次調查任務十分繁重,為滿足海上調查任務需求,“大洋一號”此次還配備了包括綜合拖曳觀測系統、電視抓斗、生物拖網、箱式取樣以及CTD(溫鹽深儀)等常規調查裝備 。(陳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