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承擔的“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勘探與評價”項目,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與中國大洋協會的指導下,順利完成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第一個五年階段成果報告編制,已提交國際海底管理局(ISA)。這標志著我國已圓滿完成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第一個五年活動方案階段性目標任務。
自1997年起,我國對太平洋5個海山區的28座海山開展了富鈷結殼資源調查,在此基礎上,2014年,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為期15年的國際海底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礦區位于西北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面積為3000平方千米,我國對這一礦區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
作為我國富鈷結殼資源調查的主要力量,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富鈷結殼勘探礦區申請方案編制及后續勘探工作。自2014年以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機構,先后在合同區開展了資源勘查與評價、環境調查與評價、采礦技術開發與試驗、選冶技術開發與評價、資源開發利用綜合評價等工作,圓滿完成了第一個五年階段目標任務,取得了多方面成果。
一是圈定礦化區15個,獲得了不同類型的資源量,為下一步區域放棄奠定了基礎。實施了中國大洋32、36、41、41B和51等調查航次,在采薇海山群和嘉偕平頂山群圈定礦化區15個,獲得合同區推斷的資源量和標示的資源量。
二是形成一套適用于不同勘探階段的技術方法體系,勘探技術方法手段顯著提升,高精尖裝備得到常態化應用。根據勘探實踐,編制了大洋富鈷結殼資源勘查規范和規程(國標),成功拓展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技術在富鈷結殼資源勘查與評價中的應用,開發了1.5米鉆機、6米鉆機等新型勘查裝備和富鈷結殼原位高頻聲學厚度探測系統,無人遙控潛水器(ROV)和載人潛水器(HOV)在富鈷結殼勘探中得到常態化的應用,近海底觀測裝置得到長足的發展,勘探效率和勘探精度顯著提高。
三是完成了部分區域的大比例尺地質圖件編制,提出了三階段富鈷結殼成礦模型。完成合同區海山群部分區域大比例尺地質編圖工作,闡明富鈷結殼分布與水深、地形之間的關系,初步揭示了富鈷結殼分布特征,進一步摸清富鈷結殼分布規律和控礦因素,提出了富鈷結殼鐵錳礦物相形成、微量元素的富集和后期改造的三階段成礦模型,有力地指導了富鈷結殼勘探實踐。
四是初步揭示了合同區及其鄰域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種類分布特征、海山流場結構特征,并積累了大量環境基線數據。利用錨系、溫鹽深儀采水、浮游生物分層拖網和浮游生物垂直拖網、箱式取樣器、多管取樣器、大型生物誘捕系統、底棲生物撬網、ROV和HOV等手段,采集獲取大量海水、浮游生物、底棲生物、沉積物、沉降顆粒物等樣品,通過觀測及樣品分析獲取各類地質基線和環境基線數據。通過對海底視頻資料和樣品的研究,初步分析了合同區底棲生物群落的構成、生物多樣性和成帶分布特征。利用獲取的流場數據,初步分析了合同區海山近底層流速變化規律。
五是完成富鈷結殼開采系統方案設計和海上采掘功能試驗以及富鈷結殼可選冶性評價。根據富鈷結殼礦床、礦體特征和地質、地形特性,完成了年開采量100萬噸系統方案設計,研制了富鈷結殼規模取樣裝置,并完成了海上采掘功能性試驗。采用選冶聯合工藝對富鈷結殼礦進行加工,開展富鈷結殼工藝礦物學、可選冶性評價、多種選礦方案對比等研究,形成可選冶性評價報告。
六是初步開展了富鈷結殼資源開發和綜合利用評價。通過對富鈷結殼有關金屬市場進行持續跟蹤,建立了富鈷結殼開發利用的技術和經濟評價模型。開展了初步概略評價和前景預測研究。
據悉,5年來,我國還為來自發展中國家的10名國際學員提供了系統培訓。
后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將在合同區進行一般勘探和詳細勘探,開展第二個五年勘探工作,繼續履行富鈷結殼勘探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