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30日訊(記者奚婷)2019年5月30日,自然資源部在青島舉行了中國首批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發布活動。自然資源部相關人員、青島市政府領導出席活動并致辭。活動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主辦,中國大洋樣品館(依托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大洋資料中心(依托單位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承辦。大洋航次組織實施單位、深海樣品數據用戶單位、大洋樣品管理專家委員會歷屆委員、大洋航次首席科學家代表等出席了會議。
發布中國首批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是新時代自然資源部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以下簡稱《深海法》)及其配套制度,促進深海區域調查資料及成果共享利用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國家深海樣品數據信息資源綜合集成利用和開放共享的有效方式,對促進深海大洋事業發展,提升全民族深海大洋意識,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深遠意義。
按照《深海法》第十六條和第十八條及于2017年發布的《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樣品管理暫行辦法》和《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數據管理暫行辦法》兩份規范性文件,明確了全國深海樣品與數據資料統一匯交、集中管理、共享利用的基本制度。按照兩份規范性文件要求,中國大洋樣品館和中國大洋資料中心作為深海樣品和深海數據的管理機構,對館藏樣品和數據資料進行了全面整理,提出了首批公開發布的深海樣品和資料信息清單。
中國大洋樣品館內展示的部分深海樣品(攝影:奚婷)
首批公布的深海樣品信息為1955站、共6062件樣品的目錄,具體信息包括采樣位置、樣品類型、站位數、樣品數和樣品量等。樣品類型包括多金屬結核、熱液多金屬礦石、深鉆巖心、巖石、表層沉積物、巖心沉積物、海水、生物骨骼等8大類。樣品分布區域涵蓋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富集區、中西太平洋海山區、西南印度洋中脊區、東太平洋脊區、中太平洋海盆及馬里亞納海溝等。
中國大洋樣品館內展示的部分大洋科考航次資料和深海樣品(攝影:奚婷)
首批公布的深海資料信息包括主動公開資料和依申請公開資料兩類。其中,主動公開資料包括36個航次、198.84萬站次的數據和1309條資料目錄,內容涵蓋海洋水文、海洋氣象、海洋生物、海洋化學和航次典型視像等方面,時間跨度為1992-2017年。依申請公開資料包括25個航次相關資料的目錄和88個研究課題資料的目錄,內容涵蓋海底地形、海洋地球物理、高清視像、海洋底質、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分析測試資料等方面,時間跨度為1992-2017年。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深海樣品是我國非常重要的資源,我國有很多科學家和機構在做深海方面課題,但由于條件所限不能親自到一線去采集深海樣品,而樣品館和資料館正好起到了資源共享的作用。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還表示:深海樣品共享是面向全世界科學家,希望全世界科學家一起揭開深海奧秘,保護深海環境。這將對世界海洋的發展和保護產生重大的意義。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深海樣品和數據管理研討會,來自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中國大洋樣品館、中國大洋資料中心、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地質博物館和IODP計劃中國辦公室的專家,圍繞深海樣品和數據管理制度、深海樣品和數據資料管理時間與技術方法探索、中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科普場館建設運行與科學傳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于進一步深化深海樣品和數據保藏與共享服務,提升深海樣品和數據管理服務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