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他叫劉峰,是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也是“蛟龍號”項目的負責人。談起“蛟龍號”在7000米級海試中發生的驚險一幕,劉峰至今仍心有余悸。在那次下潛過程中,通信聯絡突然中斷,母船與“蛟龍號”失聯近1個小時。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我們一直在上面呼喊,呼叫他們。(“蛟龍號”)一直沒有反應。而當時的這個信號,我們確定的規范就是15分鐘。如果底下沒有通訊的話,(潛航員)他們自己也要無條件的返回,拋載以后上浮,確保(人身)安全。但是過了15分鐘,甚至過了20分鐘半個小時,沒有通訊,它(“蛟龍號”)還沒上來。
【解說】當時,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通訊依然沒有恢復。艙內氧氣供應量有限,潛航員的人身安全將可能受到威脅。劉峰坦言,當時自己心里也很緊張。但多年的海試經驗告訴他,“蛟龍號”是安全的。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因為我覺得我這十年都是和“蛟龍號”摸爬滾打過來的,盡管那個地方聲音(沒有)通訊沒有,但是我可以判斷“蛟龍號”的艙內是一切正常。為什么?因為那個時候“蛟龍號”的定位還有。但是也有可能是出現一些氧氣不足,里面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使這個人就沒有反應能力了,確實有這些擔心。
【解說】最后查明原因,發現原來是操作人員按了按鈕卻沒說話。因為是單向通訊方式,所以出現了“失聯”的情況。雖然只是一次偶然事故,但劉峰不敢大意,當晚就對“蛟龍號”的作業流程再次進行規范。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實際上設備沒有什么問題,你要是仔細歸納的話,那就是我們在(作業)程序上(的問題)。你比如說通完話以后,你應該把你這個送話器放到一定的位置。它需要不斷地對你的(作業)程序進行優化,才能保證你作業是安全的可靠的。“蛟龍號”上來以后,當天晚上就立刻修改我們作業的規程。
【解說】其實早在2009年,“蛟龍號”在南海海域進行首次海試時,劉峰和研發團隊就意識到,水下通訊是否順暢與下潛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密切相關。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如果說是潛航員們在底下在調試各種設備,可能沒有顧上通訊,過了一分鐘兩分鐘你就讓上來,那這實驗就進行不下去了。那如果說是長時間的他不通訊,你也不采取任何措施,你可能就會產生一些安全的問題。就相當于是我一步一步的,每下潛一次積累一些經驗,確定一些我們的(作業)規范,包括我們安全的閾值應該怎么設定。
【解說】劉峰告訴記者,“蛟龍號”是中國第一艘自主設計研制的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此之前,中國在深海科研裝備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我們深海的裝備,決定了我們在深海勘探的質量,它的效率。我們在國際上有24萬平方公里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的礦區,所以我們必須有高技術的裝備。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國家決定研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解說】2002年4月,中國100多家科研機構組成了龐大的“蛟龍號”項目研發團隊,劉峰擔任總體組組長,負責統籌協調相關工作。因為研發經驗不足,每攻克一個技術難題都要花費研發團隊的大量心血。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需要解決耐壓的問題,密封的問題,這個里邊有三個下潛的人員,生命的保障的問題,水下通訊的問題。都是需要經過我們的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攻關的,那不是輕輕松松就能把這些問題全解決了。
【解說】終于在2009年,“蛟龍號”完成建造并開始海試。此后,“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2012年6月27日,“蛟龍號”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記錄,這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但在劉峰看來,“蛟龍號”取得的成績遠不止這些。
【同期】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蛟龍號”項目負責人劉峰
我覺得“蛟龍號”的研發最寶貴的,就是我們培養了一批年輕的(研究)深海的骨干。我覺得已經成為我們國家深海高技術發展的一個中堅力量。從過去對深海望而生畏,從對引進的一個設備連拆下來都不太敢。現在可以自己去研發,自己攻克了很多的深海的高技術。我想這就是除了“蛟龍號”這么一個實體之外,我們培養了一支力量,一個隊伍,(將)在我們國家進軍深海的過程當中,發揮重要作用。
【解說】談及未來“蛟龍號”的發展應用,劉峰透露,根據“蛟龍號”特點量身打造的新母船“深海一號”將于2019年10月正式交付使用。屆時,“蛟龍號”將搭載“深海一號”投入業務化運行,繼續為中國大洋資源勘探和深海探測發光發熱。
(郎佳慧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