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大洋一號”船完成中國大洋58航次調查任務,返回青島。
本航次歷時97天,航行總里程約15000海里,主要工作區域為我國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北海局、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18家單位的38名科考隊員和30名船員參加。
本航次切實履行了中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的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探合同義務,圍繞2021年勘探合同75%區域放棄目標,主要開展了中深鉆巖心取樣、“潛龍二號”無人無纜潛水器(AUV)近底探測/觀測、地質取樣和綜合異常拖曳探測等調查工作,取得了多項成果。
硫化物勘探成果取得新突破。本航次在已知礦化區勘查目標完成2站巖心取樣作業,擴大了礦化區范圍和潛在的資源量;通過地質取樣和綜合異常拖曳探測等手段發現1處新的礦化區,在其周邊存在1~2處高溫熱液活動區;通過地質取樣、AUV和傳感器探測發現3處異常區,縮小遠景區范圍。
“潛龍二號”技術升級后調查能力明顯提升。續航和搭載能力大幅提高,單次作業達45.8小時、單次搭載總重量超過10千克。值得一提的是,“潛龍二號”首次搭載的自然電位經已知區驗證,探測數據質量穩定可靠,并探測到了新的異常。此外,新增水體采集功能成功實現近底保壓采水。
熱液羽流和深海環境采用新手段。本航次在合同區及鄰域首次完成2臺“翼龍4500”水下滑翔機作業,獲得了大斷面海洋生態水文環境調查數據,為大尺度評估有關礦化區羽狀流分布及深海環境調查提供了新手段。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海況等因素影響,本航次人員輪換和靠港補給面臨很大困難。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領導下、海洋二所和北海局支撐下,航次臨時黨支部發揮引領作用,牽頭制定了“大洋58航次靠港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方案”,并在靠港期間嚴格執行。全體船隊員克服無人員輪換、靠港不下船等困難,安全、順利完成了航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