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輪正破浪前行。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15年來,“兩山”理念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撥開了迷霧、指明了方向。
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紀念“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系列評論之五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愿景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包括衣食住行,也包括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積極回應群眾所想所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題中之義,也體現著責任和擔當。
生態是最大,也是最公平的公共物品。我們每個人都包孕在自然之中,三餐一宿或有參差不同,然而只要身處同一片土地,呼吸的就是同樣的空氣,抬頭所見的是同一片藍天。即使不是同處一地,自然中的空氣、水、云、霧,乃至土壤中的元素,都是可以“遷徙”流動的。這意味著綠水青山惠及的是最廣泛的民眾,也意味著生態安全關乎所有人。
綠水青山帶來的民生福祉,不只是生活品質的優化,也是發展環境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如果將一個民族的永續發展比作一艘揚帆遠航的船,那么生態文明就好像是船底的龍骨,負責支撐整艘船的結構,讓大船堅固穩定、吃水更深,有更足的底氣乘風破浪,鏗鏘前行。自然資源部組建以來,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和生態安全,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在履行“兩統一”職責中,將“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持續轉化成有效工作機制,正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根本大計不斷強健筋骨。
世人誰不想擁有更好的生態環境,同時實現更高質量的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要施展后發優勢,必須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先進理念,在群眾面前化為看得到、摸得著的不爭事實。這就需要在改革中多方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機制。
在“兩山”理念的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一片葉子富一方”的神話在神州大地俯仰皆是。我們看到一處處滿目瘡痍的河流和土地,變身休閑公園乃至日進斗金的游覽勝地;“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引進的產業項目讓一個個村子脫了貧,農民增收過上了好日子……
這些年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社會各界參與的模式日臻成熟。在自然資源部推薦的11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中,我們看到,從生態修復到生態產品產生經濟效益,社會資金的引入及高效使用是命門所在。有的案例搭建了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有的探索了生態價值核算方法,核心都是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可持續供給。長遠看來,市場要發揮更好作用,還需要生態價值評估體系的確立和利益分配機制的完善。
生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良好生態環境蘊含的經濟價值和綜合效益,是人民群眾的長遠福祉,值得我們不斷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