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
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為隆重慶祝建黨100周年,充分展現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宣傳報道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自然資源報推出“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專欄,跟隨記者走進歷史深處,走進人民心間,走進奮斗一線,用鮮活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然資源事業的歷史變遷和重大成就,凝聚起立足新階段、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
“十三五”期間,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調劑資金超過2600億元,跨省域調劑資金1800多億元,合計超過4400億元;圈定貧困地區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持建設300余處特色農業示范基地,150萬貧困群眾直接受益;2019年,定點幫扶的贛縣、海倫、瓊中等6個縣(市、區)55.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這一組組令人振奮的數據,來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自然資源答卷”。
“十三五”時期,自然資源部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部署,堅持政策扶貧和定點扶貧兩條主線,政策更精準,支持更有力,圓滿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扶貧開發任務。
政策不斷升級完善
解鎖貧困有了“金鑰匙”
“這幾年我縣通過實施增減掛鉤政策,跨省流轉交易了2500多畝指標,直接為縣財政帶來4.3億元的收益?!彼拇ㄊ錾揭妥遄灾沃萜崭窨h縣長沙英表示,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普格打贏脫貧攻堅硬仗提供了更多“糧草”。
為開辟更多扶貧資金來源,2016年,原國土資源部根據中央部署要求,拓寬增減掛鉤政策范圍,允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以及省級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兩年就為貧困地區帶來1300多億元收益。
為助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2018年以來,自然資源部進一步升級增減掛鉤政策,明確“三州三區”及其他深度貧困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由國家統籌跨省域調劑使用。這次調整統籌了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土地資源,將土地增值收益引導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為貧困地區提供了超過1800億元的“真金白銀”。
解鎖貧困的“金鑰匙”不止一把。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及“五個一批”,自然資源部急貧困地區之所急,研究制定了多項超常規政策。在空間規劃方面,支持貧困地區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在土地計劃方面,對全國832個貧困縣每年分別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600畝;在用地審批方面,實施特殊通道政策,保證脫貧攻堅各類項目及時落地;在維護群眾權益方面,專項部署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的不動產登記……
精準有力的支持政策,解了扶貧用地緊張的燃眉之急,增添了貧困地區摘帽奔小康的底氣。
曾經靠天吃飯的普格縣文坪鄉沙鍋坪村,耕地零星分散、石塊遍布。得益于土地綜合整治的支持政策,沙鍋坪村將廢棄地整治成良田,由村集體統一規模化種植烤煙,380多戶1500多名貧困戶實現了長期穩定增收。
“十三五”以來,自然資源部直面脫貧“難點”“痛點”“堵點”,扶貧政策“火力全開”。以空間規劃為引領,助力易地扶貧搬遷和安居建設,推動改善了貧困地區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保障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空間,政策的綜合效應釋放出強大的脫貧動能。
為深度貧困地區“量體裁衣”
精準施策傾情幫扶
烏蒙山區,壁立千仞,高山連著高山,深谷接著深谷。貧窮,曾是這里的代名詞。
作為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部際聯系會議機制的牽頭單位,自然資源部積極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的扶貧資源,發揮部際聯系、部省聯動合力,克服重重困難支持片區3省、10市(州)、38縣(市、區)脫貧攻堅。尤其是2020年,對片區內未摘帽的12個掛牌督戰縣,自然資源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靶向聚焦“開藥方”,精準發力“拔窮根”,在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的同時,持續加大扶貧的針對性、有效性。
安居夢圓了,產業興旺了,精氣神上來了,奔小康的夢想照進了這片傳奇的土地。
定點扶貧是中國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圓滿完成這項任務,自然資源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將定點扶貧納入部年度重點工作,設立以部長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針對幫扶的6個縣(市、區)完全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人文環境,自然資源部翻箱倒柜、傾囊相助,一對一實施“訂單式”差別化支持政策,從“輸血”到“造血”,從“授魚”到“授漁”,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定點扶貧之路。
5年來,自然資源部舉全系統之力,共為定點扶貧縣(市、區)投入幫扶資金4.4億元,引進幫扶資金58.5億元,培訓基層干部1414人、技術人才5417人;先后派出14名扶貧掛職干部和9名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干部們一茬接著一茬干,用心血和汗水換來了群眾的一張張笑臉。
2019年,黑龍江省海倫市,江西省贛縣區、興國縣、于都縣、寧都縣和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先后撕下了貧困的“標簽”,14.2萬戶55.1萬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自然資源部圓滿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定點扶貧任務。
發揮技術優勢謀劃產業發展
脫貧成果不斷鞏固
“終于吃上放心水啦!”江西省贛縣區五云鎮夏潭村的貧困戶郭厚生擰開自家水龍頭,干凈的自來水便嘩啦啦地流了出來。季節性缺水、水質差等困擾夏潭村多年的難題,終于在2017年10月徹底的得到解決。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聚焦貧困地區飲水安全問題,發揮技術優勢,通過實施水文地質調查,在贛南紅土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干旱地區等缺水嚴重地區,成功打井1600余眼,讓200多萬貧困地區群眾喝上了干凈水。
不僅“解民之渴”,更要“解民之憂”?!笆濉睍r期,中國地質調查局充分發揮行業和技術優勢,查清全國集中連片貧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10萬余個,推動專群結合監測預警網絡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圈定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持建設300余處特色農業產業示范基地,150萬貧困群眾直接受益;查明貧困地區各類地質遺跡2200多處,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3處、各類地質公園41個,推動建設地質文化村10余處,以地質旅游產業帶動群眾增收。5年來,累計投入地質調查項目資金120多億元,為解決民生保障突出問題、助力貧困群眾就業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確保群眾穩定脫貧不返貧,自然資源部建立長效扶貧機制,以多條舉措織就扶貧保障網,鞏固脫貧成果,增強發展后勁。
在產業扶貧方面,投入專項經費3738.5萬元,以土地整治、產業扶貧、庭院經濟、建立農機合作社為主要手段開展產業扶貧精準化示范建設。
在消費扶貧方面,建設“自然資源部定點扶貧館”網絡銷售平臺,積極拓寬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共銷售富硒大米、贛南臍橙等優質農副產品價值2947.77萬元,惠及14.2萬戶貧困農民。
在黨建扶貧方面,部機關及直屬單位13個黨支部與12個貧困村黨支部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幫助村“兩委會”提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能力。此外,投入130萬元獎學金,資助1400余名優秀貧困學生,以教育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5年來,自然資源部發揮系統和行業優勢,聚焦重點持續精準發力,交出了一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脫貧攻堅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