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增儲上產,夯實資源安全根基
時光匆匆,歲月的倒影中,是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的激情畫面。
2023年,全國自然資源系統在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的鼓舞下,牢記能源資源安全乃“國之大者”,牢記將礦產資源這個“工業糧食”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的時代重任,凝聚共識、科學部署,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我國的能源資源安全筑牢了根基。
同向發力形成找礦合力
“我們都是收信人,更是答卷人!”一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大討論、大調研,增強全系統、全行業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持和參與的良好氛圍,匯集起新一輪找礦突破的磅礴力量。
一年來,自然資源部先后召開部分油氣企業、中央管理地勘單位、院士專家、科研院所座談會,并赴內蒙古、黑龍江、江西、山東、河南、廣西、四川、貴州、甘肅、新疆等省(區)專題調研,組建并完善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辦公室及下設機構,組建找礦行動專家咨詢委員會和專家指導組,充分聽取意見建議,激勵社會主體找礦的政策機制逐步明確,推動找礦突破的思路辦法更加明晰。
2023年12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通知,決定開展“勇擔找礦突破重任,書寫地質隊伍新篇章”宣傳活動,進一步帶動提升地勘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使其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取得更大成果,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
找礦突破非一時之功、一域之事,必須協同發力、上下合力。
自然資源部與有關?。▍^、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深入溝通對接,研究將非油氣戰略性礦產“十四五”新增資源量分礦種任務指標分解到各?。▍^、市)。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前期基礎性、公益性調查工作基礎上,深入分析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潛力評價數據,科學測算論證各礦種增儲上產目標資源量,細化分解到大型資源基地,分階段提出目標任務,編制完成找礦工作“一圖一表”。
號令既出,三軍景從。聯合作戰,深耕作戰,中央、地方、企業協同作戰等工作模式已經構建。
中國地質調查局以資源基地建設和增儲上產為目標,與新疆、西藏等20余個?。▍^、市),中石油、中石化、中國五礦、中國鋁業等十余家大型礦業企業對接,推進“政府主導、公益先行、商業跟進、科技引領、快速突破”的協調聯動新機制落地落實,構建了全國、大區、省級三級技術支撐體系。
安徽、河南、湖北三省聯合推進武當—桐柏—大別地區找礦突破;湖北、重慶、陜西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多家單位合作實施東秦嶺、上揚子成礦帶找礦;陜西的渭河盆地氦氣資源勘查、遼寧部署的8個礦產資源勘查重大工程正如火如荼;新疆劃定了10個勘查開發區,著力打造戰略性礦產安全保障核心區;貴州則以新能源電池及電池材料相關礦產為目標,明確找礦路線圖。
在一系列部署中,踐行綠色勘查理念、最大限度降低地質找礦對生態環境的擾動成為共識。
這一年,自然資源系統統籌礦產勘查開發和生態保護,穩步推進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初步建立綠色勘查開發標準技術體系,逐漸形成了節約高效、環境友好、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模式,目前已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1000多家、省級綠色礦山3000多家。
基礎調查夯實找礦“地基”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大力推進基礎調查等工作,為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夯實“地基”。
一方面,礦產資源國情調查摸清了資源家底。查清163種礦產的數量、質量、結構、空間分布和開發利用情況,形成了我國礦產資源儲量新臺賬,為盤活礦產資源存量提供依據;開展了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及未利用礦區評價等專題研究,提供大量的后備勘查選區,支撐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另一方面,強化基礎地質調查,加大礦產資源調查工作力度,開展找礦預測和礦體定位等工作,加大“攻深找盲”力度,初步圈定找礦遠景區、提交找礦靶區,為社會資金開展商業性勘查打下基礎。
這一年,我國基礎地質調查研究取得系列新發現。
巖石學方面,在大別地區首次識別出始太古代地質體;新發現東昆侖祁漫塔格早古生代退變質榴輝巖。構造方面,重建了羅迪尼亞超大陸聚散演化過程;揭示了班公湖—怒江—龍木措—雙湖為一個統一主大洋的構造格局。古生物方面,發現中三疊世食殼型鯊魚——羅平鯊;證實發現南漳湖北鱷為全球最早濾食性海生爬行動物。
首次揭示出南拉薩地體全地殼尺度新生地殼幾何結構,解決了拉薩地體巨厚地殼增厚過程和巨量有色金屬礦產聚集成礦機制等長期懸而未解的科學問題;構建了穹隆構造成藏、斷裂構造控礦、巖漿熱液成礦及成礦空間分帶的喜馬拉雅雙“穹隆”構造成礦系統新模型,實現了藏南錯那洞等地區找礦新發現;查明了玉龍斑巖銅礦帶碰撞型斑巖礦床的空間分布規律,識別出斑巖礦床的成礦巖體,建立玉龍礦集區3000米以淺三維速度結構模型;重建思茅盆地廠硐礦集區區域地層與構造格架,預測找礦有利區。
這一年,我國基礎地質學科建設和綜合編圖研究成效顯著。
通過建立深時巖漿巖數據庫與數字編圖,科研人員首次系統構建亞洲花崗巖時空演化格架,重塑了亞洲大陸五階段聚合過程;重建了新生代柴達木盆地長時間尺度的氣候演變過程,為亞洲內陸干旱化驅動因素研究和青藏高原地球動力學研究提供了參考;完成全國1∶250萬、1∶150萬地質圖,為數字地質“一張圖”提供了支撐。
這些基礎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猶如大廈之基,支撐著創新成礦理論和找礦模式的形成,進而指明找礦方向。
2023年12月4日,2022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揭曉。在137項獲獎成果中,有13項是單獨設立的找礦獎,其中既有對礦床成因機制的探索,也有找礦理論技術方法的創新應用,還有“攻深找盲”的重大突破……它們凝聚著地質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將激勵更多地質人投身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
“硬核政策”繁榮礦業市場
礦產勘查開發投入風險高、回報周期長,對政策供給的科學性、系統性、穩定性依賴較大。一段時期以來,由于礦業市場低迷,社會資金投入意愿不強。持續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是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的客觀需要。
在廣泛調研和征求意見后,2023年,自然資源部持續加大礦業領域政策供給,全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針對交易規則、出讓收益、勘查開采登記等環節出臺一系列礦政管理新政,鼓勵礦業投資,促進礦業市場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
1月,《礦業權出讓交易規則》印發,細化礦業權出讓公告和結果公示發布工作要求,強化交易流程和相關時限要求,全面推行電子化交易,完善違約責任處理措施,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市場秩序,提升出讓交易的效率和效果,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競爭環境。
5月,《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辦法》正式實施,明確將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方式由取得礦業權時一次性確定,改為主要在礦山生產時按銷售收入逐年征收,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隨后,關于礦業權出讓收益起始價標準、礦業權出讓收益市場基準價制定指南等相關配套文件相繼落地,進一步降低了礦業權取得門檻,活躍了礦業權出讓市場。
同月,《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登記管理的通知》發布,明確探礦權人開展綜合勘查,無需辦理勘查礦種變更(增列)登記;鼓勵和督促礦業權人加快勘查進度,盡快達到轉采勘查工作程度要求,及時轉為采礦權開發投產;支持生產礦山開展深部和周邊“就礦找礦”;打破制度性障礙,鼓勵礦業權規范有序流轉,讓更多有技術、有能力、有意愿的經營主體獲得礦業權。
7月,《自然資源部關于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印發,其中提出的優化協議出讓范圍、調整探礦權延續扣減面積比例和扣減基數、延長探礦權保留期限、完善競價規則,提高了管理效能、降低了辦事成本,進一步提高社會主體投資找礦勘查積極性,引導資金更多用于礦產勘查開發。
此外,為加快礦業權投放,自然資源部大力拓展出讓區塊來源、快速評價出讓區塊地質條件、大幅增加區塊出讓數量。2023年1~10月,全國新設探礦權個數、新增采礦權設計生產規模同比分別增長27.8%、22%。
針對取消地質勘查資質審批后的地勘行業信用監管問題,自然資源部通過不斷完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暢通地質勘查項目業主評價和社會評價渠道,準確、全面記錄主體信用行為,及時歸集應用共享信用信息,把地質勘查單位誠信記錄作為財政出資項目安排和榮譽獎勵推薦評選的重要因素,在行業內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氛圍。
針對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內涉礦空間矛盾沖突問題,自然資源部推進實施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差別化管理政策,持續推動差別化政策納入《國家公園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法律法規中,保障戰略性礦產開發空間有效供給。
問題倒逼改革,改革推動落實。有業內人士將2023年稱為“礦產資源管理改革元年”。密集的政策供給瞄準了礦業全生命周期的痛點、難點和堵點,為全社會參與和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注入強勁動力。
社會資金對礦產勘查的投入,是礦業市場信心的“溫度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46.88億元,同比增長17.2%。在財政投入增加和政策創新驅動下,社會資金對礦產勘查投入大幅增加,較上年同期增長15.6%。我國礦產勘查資金投入走出底部區間,回暖跡象明顯,市場信心進一步恢復。
2023年10月底,新冠疫情后在天津召開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吸引了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260余家機構和企業參展。中國黃金集團、紫金礦業、希爾威金屬礦業等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將肩負起增儲上產重任,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平臺作用,加快調整礦產資源戰略布局,盡快形成一批新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地和資源儲備地。
重要礦產實現增儲加速
“592噸!”2023年8月10日,山東黃金集團宣布在山東萊州探明國內資源量規模最大的巨型單體金礦床——西嶺金礦,累計探獲金金屬量592噸。
緊接著,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在鄂爾多斯盆地東緣2000米地層發現了我國首個千億方深煤層氣田——神府深煤層大氣田,探明地質儲量超1100億立方米。
一份份捷報振奮人心。截至2023年11月,全國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8.14億噸,其中探明技術可采儲量1.3億噸;天然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7259.61億立方米,其中探明技術可采儲量3105.68億立方米;煤層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13.11億立方米,其中探明技術可采儲量46.38億立方米。2023年上半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31處,其中大型12處、中型11處、小型8處。山東金礦、江西鎢礦和鋰礦、貴州錳礦、甘肅晶質石墨礦和鎳礦、新疆鐵礦和鎳礦、四川和內蒙古鋰礦、云南磷礦、河南煤層氣等都取得找礦重大進展,為加快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奠定良好基礎。
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礦產找礦成果亮眼,鋰即是一例。
鋰被譽為“綠色能源金屬”“白色石油”,廣泛應用于儲能、化工、醫藥、冶金、電子工業等領域。近年來,我國鋰礦等稀有金屬找礦在川西、昆侖、阿爾金、幕阜山、喜馬拉雅等成礦帶實現重大突破,鋰礦增儲取得良好進展。全國礦產資源儲量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度鋰礦儲量(折氧化鋰)同比增加57%。截至2023年11月,經評審備案的鋰礦資源量(折氧化鋰)0.15萬噸。
豐碩的找礦成果,有力推動了鋰電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十月全國鋰電池總產量同比增長31%。
為進一步促進鋰礦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四川、云南、新疆等?。▍^)的近20個鋰礦區塊正在積極開展出讓前期準備工作,后續將通過找礦靶區評價、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報送等多種渠道,不斷擴充區塊來源。
與此同時,全國大型資源基地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陸續形成了一批找礦快速突破的建設模式。
在湖北,鄂西北鈮鉭稀土資源基地針對鈮鉭資源量大但難選冶、品位低等難題,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多家單位開展綜合利用技術攻關、礦產地質調查及航空物探,突破了細粒級鈮—稀土高效富集與分離技術瓶頸,獲得了商品級鈮精礦。
在西藏,銅礦資源基地以公益先行開展礦調和區塊優選,拉動商業性礦產勘查,引領多龍銅礦新增銅資源量400萬噸、朱諾銅礦新增80萬噸。
在青海,黑北凹地—大浪灘鉀鹽資源基地央地企聯合圍繞大浪灘、察爾汗外圍開展資源調查評價、深層鹵水可利用調查評價,鉆獲日產8586立方米工業品位含鉀深層鹵水,有望形成新的億噸級鉀鹽資源基地。
如果說找礦是“開源”,綜合利用則是“節流”。
一年來,系列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的成功攻關,盤活了一批資源,有力推動了科技增儲上產。
中國地質調查局科研人員攻關攀西超微細粒鈦鐵礦高效回收技術,首次突破了氧化礦浮選的粒度下限,鈦回收率由29%提升至40%左右,盤活了攀西地區鈦資源近8700萬噸,降低鈦精礦對外依存度10%以上;研發“納米晶型轉變—稀土靶向分離”一體化選冶技術,實現川滇黔相鄰區古陸相沉積型新類型稀土選冶技術突破,使稀土全元素浸出率由20%提高至90%左右,新增稀土氧化物潛在資源44萬噸;創新研發的“鋁土礦高效脫硫工藝及其配套藥劑”破解了云南大關和貴州務正道地區高硅高硫鋁土礦資源利用難題。
手中有礦、心中不慌。國內能源礦產資源的穩步增長、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底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新的一年,自然資源系統將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向著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的目標奮勇前行。